email: jeanystalk@gmail.com

2008年3月11日

Big Mac 到 IKEA

圖說 ︰從IKEA買回的扶手搖椅。現在通常坐在上面看電視看小說,搖著搖著就突發奇想,搖出了這篇網誌來了。

大麥克理論 (Big Mac Index) 是經濟學人雜誌 (Economist) 1986年首度提出來衡量購買力與匯率的簡易指標。這個指標的邏輯是這樣的︰

  1. 麥當勞(McDonald’s)在全球120個國家所售的大麥克(Big Mac)都是標準作業產出,因此在各國的每個大麥克都可以假設是相同的質量。

  2. 既然商品相同,成本假設相同。因此如果售價不同,是因為匯率的影響。
於是以此逆推,則可得出購買力指數(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以2007/07/05資料來說,Big Mac在美國售價$3.41,於台灣售價NT$75(當時匯率為$32.8,相當於US$2.29),計算可得︰
  1. PPP=NT$75/US$3.41=22 (此數值可被視為相同購買力下的「理想」匯率)
  2. 22/32.8=0.67。此時可言、台幣對美元匯率被低估達33%。

也許是因為2008年的美元走軟過鉅又過急,我在經濟學人網站上只看到截至2007年年中的Big Mac Index。

大麥克指數雖不嚴謹,但簡明易懂,亦富參考性。但是如果深一層想,一個全球化企業要如何定價同樣的商品?這可不是僅僅只是產品的製作或運銷成本而已,還牽涉到行銷定位問題。

每次到別的國家旅行,我都很喜歡觀察麥當勞。其實麥當勞雖號稱標準化作業流程,但不免還是會展現出各國差異;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台灣麥當勞也賣米漢堡、而印度麥當勞則根本沒有大麥克——印度的麥當勞只提供麥香雞和素食口味——畢竟印度教徒不吃牛、而回教徒不吃豬,最安全的選擇就是雞和蔬菜了。以前去紐西蘭還吃過KIWI BURGER呢!——當然,KIWI BURGER不是拿紐西蘭國鳥KIWI BIRD來料理的就是了。

一般來說,在台灣吃麥當勞、大概不會是一般人天天外食的選擇。吃個自助餐便當也許六七十塊錢新台幣,但是吃麥當勞就肯定是一百出頭;但也算不上昂貴,學生約在麥當勞聚會挺平常。至於在印度吃麥當勞,則完全是個貴族的享受︰有侍者站在門口替客戶拉開大門,走進後彷彿PUB的設計、燈光閃爍橙色、紫色,至於坐在裡面的印度男女,多半年輕、氣質穿著感覺社經地位不差。至於在美國呢?顯然,麥當勞是非常便宜了。麥當勞在不同國家的品牌形象是不一樣的。同樣一個Big Mac,吃在不同國家的人嘴裡,就有了不一樣的文化體驗。

初來洛城時,總免不了採買基本傢俬。美國賣家具家飾哪裡還少了?隨手數來就有Home Depot、Lowe’s等等,就說Wal-Mart、COSTCO 這類量販店,也多少賣桌啊椅的。留學生們最喜歡的莫過於去 IKEA,蓋其便宜、品項又齊,可是一般對IKEA卻也都有「品質不佳」的印象。如果觀察逛 IKEA 的人,各種人種、年紀都有。

IKEA賣的東西,定價和台灣IKEA也相去不遠,但普遍台灣人不至於把IKEA當成「廉價品」吧!它的定位我倒覺得比較像是”Affordable Luxury”——有一點設計感,價格雖然略高,但還可以接受;比起設計感高又精緻的名牌,則價格又有親和力。因之,IKEA的客戶群比較年輕,願意為了「漂亮」多付出一點代價。相較之下,精打細算、講求家具品質勝於設計,或是就是要買廉價家具者,多半還是喜歡去傳統家具賣場。

或如前文(參見尋回行動力)提過的 BMW Z4 3.0L,在台灣比起 TOYOTA CAMRY LE 2.4L 天差地遠、不可同日而語,約是台幣310萬豪華高級車和台幣100萬的較一般略好的車差別;但在美國只是四萬多美金和兩萬美金的差異,約是台幣150萬較一般略好的車和台幣75萬家庭用車的差別。當初我買小六(PEUGEOT 206)時,是有那麼點都會雅痞、小資情調的——花個五六十萬買台漂亮的 1.4L 小車?如講求經濟時惠,遠不如去買台Ford Activa 1.6L的車,總共才台幣49萬9呢。可是到了西班牙時一看,滿坑滿股都是小六、路邊的二手車行價格甚低,儼然國民代步車——那真是一個幻滅啊!對我的一個打擊有多大就別提了。相對來說,因歐元漲了不少,現在台灣小六的定價反而還要更貴呢,願意去買這台車,是不是又顯得更雅痞、更小資了呢。

一個產品全球化時,到底它的行銷定位應該要如何呢?是採行統一定價,在美國是平價貨、到了印度卻搖身成為精品好呢?還是統一定位,因應各個國家不同而調整售價?

折衷也許可行之道:價格維持在某個區間之內,再做調整。如此一來,大麥克指數用到的幾個變數是不是也許可以反過來說,其實匯率反映市場現值、可以視為合理匯率;售價的高低,除了反映各國製作產銷成本的差異,還有很多是在行銷定位的差異化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