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jeanystalk@gmail.com

2008年4月29日

搖滾青春 Coachella 2008 I



『我們下禮拜要飛去加州參加 Coachella,離LA很近耶。你有興趣嗎?』
『好啊!』

cloudwind和我在台灣時因工作關係就認識,雖覺得彼此調性很合、卻無緣深交。幾年沒見,兜兜轉轉竟因為部落格重逢。身為資深搖滾樂迷,cloudwind偕同另一半小A打算今年到加州沙漠Coachella舉辦連續三天(4/25-4/27)的大型搖滾音樂祭朝聖。

之前搖滾於我是素昧平生的平行關係,但向來秉持『走過路過、不可錯過』原則的我怎麼可能放過湊熱鬧的大好機會?於是速速點頭。上網訂了3-DAY PASS 和 CAMPING PASS ,又忙忙到COSTCO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備齊帳篷飲水糧食。周四到 LAX機場接了他們兩位、三人驅車往 Coachella 去。

把兩個MBA和一個偽MBA的組合關在一台車上三個小時等於口沫橫飛的大量嘴炮,從美國經濟競爭力扯到台灣高科技產業走向,說得熱熱鬧鬧其實完全無補於國計民生。

一路聽著cloudwind帶的愛團『The Verve』的CD讓我好歹臨陣磨槍一下,當我聽到 『Bitter Sweet Symphony』的時候突然發現原來我也曾經聽過這首而且還蠻喜歡的,原來搖滾樂離我沒那麼遙遠!

Coachella既然在沙漠中,溫差是很可怕的。白天氣溫達到華氏100度以上(攝氏40度以上),晚上則是很冷、穿著長袖裹在兩個睡袋中間還是冷得我醒了好幾次。早上六點太陽就把人曬醒,八點以後帳篷就成了烤箱、根本不可能繼續待在裡頭。cloudwind伉儷有研究過網路上的Coachella 求生手冊,帶上的裝備還可以讓我們勉強苟延殘喘;饒是如此、幾天下來也曬掉一層皮。

環顧周遭,大概都是青春活潑的十幾二十左右的白種青年,比基尼妹妹也不少。我們躲在帳篷的陰影下坐著喝水,避免太多動作免得消耗能量;看著帳篷旁的德國青年和法國少女們搭訕,不畏酷暑在大太陽下玩球。不禁要感嘆;『這就是青春啊!活潑潑閃亮亮的青春啊!真是太熱血了!』

下午進入會場,第一場演出一點半開始,有五個場地同時演出。

『Rogue Wave』 (Wiki Here)

主場開場的是 “Rogue Wave”,Wiki 分類為 Indie rock。

所有樂器混合起來的聲音很好聽,輕快明亮的曲風讓我對自己可以接受這三天搖滾薰陶有了信心。演出中單是鼓手SOLO就表演了好幾分鐘,真是讓人為之屏息。

網路上沒有找到當天的演出,不過倒是找到了這首 Publish My Love,風格很近似現場的感覺。

圖說:Rogue Wave - Publish My Love (這應該是MV吧?)

『John Bulter Trio』 (Wiki Here)

Wiki 分類為Jam band, bluegrass, psychedelic rock。

這是主舞台開場的第二個團體,是個澳洲團體,由吉他手兼主唱 John Bulter、貝斯手 Shannon Birchall以及鼓手 Michael Barker組成。本來因為太熱,我是在遠方的帳篷下聽的,可是第一首沒多久忍不住就擠到前面去。

幸虧如此,因為接著 John Bulter 就開始吉他SOLO,一隻吉他就可以讓全場如痴如狂,真是太黯然、太銷魂了!YouTube找不到當天這一段演出的錄影,太可惜了!還有那個鼓手我也好愛啊!看他們的演出超讓人興奮的。喔喔喔~(狼嗥中)


圖說:John Butter Trio 在 Choachella 的現場,最後一首歌囉。攝影機的角度看起來應該是官方版本吧,可惜不是我最心愛的那首吉他SOLO。

接著跟著cloudwind伉儷先是去了帳篷聽了『Black Kids』,一首歌前半段氣若游絲、要死不活的聲音,後半段開始淒厲地哀號。我相當確定這不是我的菜,對我來說還真是難聽啊。這個團也是我這幾天印象最深的團之一,因為太不欣賞的關係。

接著去第二個戶外場地聽了據說很有名的『VAMPIRE WEEKEND』,編曲頗為乏味,坐沒幾分鐘就覺得沒興趣。略事休息,聽了『The NATIONAL』,我覺得音樂不錯,主唱聲音非常低、聽起來和BASS混成一片,還蠻特別的;不過我也沒有很喜歡就是了。

吃完飯後繼續聽到主場地,太陽七點左右下山,精神也來了。晚上的團越晚越大牌。

『The RACONTEURS』 (Wiki Here)

Wiki 分類在 Alternative rock / Blues rock / Hard rock。

其實我對這些分類都不是很有概念,但是我聽的還頗高興的,對於晚上來說真是有完美爆發力的開始!cloudwind說現場演奏比CD版本要重很多,但既然我可以接受,大概聽搖滾樂就不是問題了。莫非其實我有隱性的搖滾魂?活了一把年紀第一次發現啊。(感動拭淚中)

但是這個主唱 Jack White真是我看過最忙碌的主唱之一。雖然幾乎主唱們都要或多或少包辦吉他或是某個樂器,可是他整場又是吉他又是鍵盤又是打鼓,好忙碌啊!


圖說:The Raconteurs - Salute Your Solution (Live Coachella 2008)

The Raconteurs Set List:

01.Consoler Of The Lonely
02.Hold Up
03.You Don’t Understand Me
04.Top Yourself
05.Old Enough
06.Blue Veins
07.Level
08.Attention
09.Many Shades Of Black
10.Salute Your Solution
11.Steady, As She Goes
12.Rich Kid Blues
13.Carolina Drama

『The Verve』 (Wiki Here)

wiki 分類在 Alternative rock / Shoegaze / Britpop / Neo-psychedelia。

1989-1999年之間的超級大團、可以留名搖滾樂史的那種,可惜後來在1999年解散。根據cloudwind美女的解說,單飛後的主唱 Richard Ashcroft陸續發行的音樂總是缺了點什麼,因為另一半靈魂是吉他手Nick McCabe,於是在 2007年又重組。

『我真是太幸運了!聽到的是重組後的現場演出!』cloudwind美女如是說,彷彿可以看到她眼中閃著漫畫式的夢幻星星。

這是cloudwind美女的本命團,超級迷幻噪音,我站在前面整場聽完覺得耳朵都在嗡嗡嗡嗡地耳鳴。因為只有『Bitter Sweet Symphony』是我聽過錄音版本且印象深刻的歌,兩相對照我都懷疑這真的是同一首歌嗎?錄音版本比較乾淨純粹,小提琴的音色引導著整個旋律;可是現場真的所有的樂器都共鳴成一片、彷如音牆隆隆隆地在耳邊,小提琴的部份淹沒在這樣舖天卷地的聲音之中變成整個音場的一部分。

對我來說,我是更喜歡錄音的版本;不過兩位專家解說其實錄音常常都是在商業考量下妥協的產物,現場這樣的強度迷幻噪音應該才是樂團真正要表現的音樂。雖然很有道理,不過我想對第一次聽搖滾的新手如我來說,口味好像還是太重了些(汗)。

不過我覺得主唱Richard Ashcroft真的很有個人魅力,走的是頹廢風格、在段落之間還會抽起煙,大部分時候眼睛都是閉著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整個就是一個冷調風,人比音樂還迷幻哩。


圖說:The Verve - Bitter Sweet Symphony 的MV。這是錄音版本的感覺,很乾淨的音色,每個樂器都層次分明。


圖說;The Verve - Bitter Sweet Symphony @ Coachella 2008
上Youtube找了一下,這個版本算是拍得相當好的,拍的人應該就在舞台邊吧。能擠進去實在太厲害了!不過現場聽的時候,那個迷幻噪音嗡嗡的效果比起網路上這個強得太多了!


The Verve Set List:

01.This Is Music
02.Space and Time
03.Sonnet
04.Life’s An Ocean
05.Weeping Willow
06.Sit and Wonder (New Song)
07.Rolling People
08.The Drugs Don’t Work
09.Lucky Man
10.Bittersweet Symphony
11.Love Is Noise (New Song)

『JACK JOHNSON』 (Wiki Here)

第一天晚上壓軸的是爭議頗多的 Jack Johnson,主要原因是搖滾樂迷們認為他應該是流行歌手、而不是搖滾樂手。

關於搖滾和流行的分野為何?兩位專家有試著解說,不過越說我越迷惘就是了;簡單說,是否去逢迎主流商業口味而作音樂是個很重要的差異。但什麼叫做主流口味呢?如果搖滾樂團從獨立發行獲得莫大成功後變成主流,那還是搖滾樂嗎?我是越聽越模糊,也許是搖滾樂聽得太少,很難分出所謂主流和非主流的差異吧。像是 Eagles、Bon Jovi 都被歸類在流行而不是搖滾樂,於是我也不知道怎樣才算是搖滾了。

把這討論先放在一邊,我自己蠻喜歡 Jack Johnson 的演出。很輕很甜的抒情曲,在柔和的夜色下溫柔蔓延。他在 Wiki裡的分類是Surf music /Acoustic / Folk / Soft Rock,台上的大螢幕以黑白的方式展現台上樂團的細節,有著復古的、『那個美好年代』的韻味。

小A不耐這個音樂,率先離開,cloudwind不久也先回營地了。我自己坐在草地上,月明風清,聽著台上的演出,覺得很幸福。


圖說:Jack Johnson - Coachella 2008

延伸閱讀
靜止的風:Here I am! Coachella 2008!
Coachella 2008 官方網站

2008年4月22日

【食事】麻油雞

前陣子正在感嘆洛杉磯不負陽光加州之名,天天天晴外、日頭曬起來也不是一般,直逼屏東的萬里無雲艷陽天。沒想到上週末天氣就轉冷了。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李清照最難將息的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之情,我最難將息的卻是對麻油雞的口腹之慾﹔同聲一嘆、其心各異,李清照之所以為才女、與我之所以為俗人,其皆出於此乎﹖

俗人作俗事。於是檢查了一下佐料﹕麻油、米酒、薑齊備。再拿出冷凍庫裡的正宗美國肉雞腿解凍、川燙去血水,開始我的麻油雞大業。

一、麻油適量(我放了三湯匙─那種大頭湯匙)、薑切片若干(我個人很愛薑的味道,所以我切了八九片下鍋),冷油冷鍋開始爆薑。

其實這麻油適量還挺講究的,放少了清淡無味,放多了油膩難當,我到現在都還在調整中﹗據說薑切片取老薑的頭部為佳,薑味最濃﹔據說若是嫩薑,薑味出不來、滋味就差多了。

二、直到薑片爆至微黃、有點乾縮捲曲時,放雞肉(我放了五支雞腿﹗)一起炒至略焦黃。

三、放米酒。若做全酒麻油雞就是放米酒至淹滿雞肉為止。但米酒是珍稀物資,所以我決定還是半酒半水就好。

我有看到有人因為在國外沒有米酒、用啤酒或是廉價白酒代替,據說滋味也不錯喔﹗我想下次就來試試看好了,畢竟這裡的啤酒或是白酒比米酒便宜多囉。

四、沸騰關小火約二十分鐘。

我沒有麵線,所以就這麼上桌啦﹗

以下就是成品照,好像賣相普通,不過滋味還可……哪天我的攝影技巧(或是後製修圖技巧)變成專業級再說啦。

2008年4月17日

Cirque du Soleil 太陽馬戲團


圖說﹕在 MGM Grand 售票亭附近展出以 Cirque Du Soleil 為主題的雕塑創作。買票前先進去參觀了一圈,對於人體的力與美感受十分深刻。當時不禁想到,如果米開朗基羅活在現代,一定會對這樣的肢體張力產生眾多靈感吧

我對馬戲團的印象主要來自推理小說﹕在某個特殊的節慶裡,村落的廣場搭起了帳棚﹔村民扶老攜幼購票前去,看馴獅人號令獅子跳火圈、大象對著觀眾跳舞、臉上塗著白粉的小丑騎著單輪車、或是空中飛人在高高的秋千上表演體操。

我已經說了我的印象主要來自推理小說,難免就會在歡欣鼓舞的高潮氣氛裡發生悲劇﹕帳棚突然倒塌起火、眾人驚叫奔逃﹔空中飛人的高空鞦韆斷裂、在眾目睽睽下發生墜樓命案﹔獅子突然大開口,對著馴獅人的脖子一口咬下、血濺當場。又或者,臉上塗抹誇張笑容的小丑其實是個有著陰暗童年的變態連環殺手。

以上、就是我記憶裡對「馬戲團」的粗略印象。除去屍體和變態殺手的部分,其實還蠻符合傳統馬戲團的表演形式。

然後,我聽說了 Cirque Du Soleil。

Cirque Du Soleil 是法文,意思是「太陽馬戲團」(又譯為「索拉奇藝坊」)。1984年由兩位街頭藝人 Guy Laliberté 和 Daniel Gauthier 創立加拿大魁北克的蒙特羅(Montreal, Quebec, Canada)。

其前身為 Les Échassiers,老是在財務困境中掙扎﹔1984年推出 Le Grand Tour du Cirque du Soleil 巡迴演出獲得成功,同年,第三位關鍵人物 Guy Caron 加入。

揚棄了傳統馬戲團的動物或火圈的表演,每場表演都有特定的故事、情節或主軸,融合了舞蹈、特技、空中飛人等等肢體表演、加上舞台燈光特效,以及特別為演出所創作的音樂,Cirque Du Soleil 重視的是整體情境的表現。

1987年,Cirque Du Soleil 仍深處財務困境。洛杉磯藝術節 (Los Angeles Arts Festival) 邀請他們演出,但他們只能負擔單程旅行——如果演出失敗,沒錢讓表演者和設備回蒙特羅。Guy Laliberté 是個精於玩撲克牌的賭徒、於是他在事業上決定賭上一把大的,而幸好 Cirque Du Soleil 也成功了。此次成功意義非同,從此讓太陽馬戲團名利雙收,走向了正面循環。

哥倫比亞製片(Columbia Pictures)曾洽談拍攝一部關於 Cirque Du Soleil 的電影,但最後不歡而散。因此讓 Guy Laliberté 更堅定了Cirque Du Soleil 獨立營運以維持創作自由的路線。



接著的幾年除了巡迴演出外, Cirque Du Soleil 跨出新的嘗試,和金銀島酒店(Treasure Island) 合作推出常駐秀 "Mystère"。其中磨合不斷,金銀島大老闆 Steve Wynn 甚至帶諷刺﹕「你們在搞德國歌劇﹗」就在這種付錢老闆不高興的狀態下、終於在 1993 年聖誕節推出,上演至今。


接著,繼續和 Steven Wynn (不要懷疑,這人旗下有 Golden Nugget, The Mirage, Treasure Island, Bellagio, 和 Wynn)合作在 Bellagio 推出 "O",Steven Wynn 斥資七千萬美金興建專用劇院。我本來以為 "O" 名字的來源是因為驚嘆而讓嘴型呈現"O"字型,但其實是輾轉源於法文的「水」,此秀的主要元素就是水,從劇場設計、到化妝品的運用,都必須考慮「水」的影響,更包含溫濕控制以免表演者生病。

【觀賞經驗 2008年6月】我想O秀可以說是去Vegas看秀要列為Must的節目。

當初為了省錢,買了limited view $102的票,事後非常懊悔;看這個秀還是一定要買最貴的票區啊($165?)!值回票價的。整個氣氛、視覺效果、音樂的烘托、人體可以展現的極致與美麗,真的讓人非常震撼。

但我覺得太陽馬戲團的節目雖然都很好,但一次去不要同時看兩場以上,性質太重複、會有視覺和審美疲勞。我自己的習慣是看一場他們的秀(如O或KA),再搭配一個音樂劇。比方說我當初看 Zumanity 是和 Phantom(可以買學生票)一起看的,O是和Mamamia!(現在已經不演了)一起看。

看O務必提早在線上預定,好位置的票非常熱門;幾乎沒有看過他有coupon可用,半票亭也不太可能出現。(但是 KA就蠻常有30%off 的coupon)。




2000 年 Steven Wynn 將 The Mirage 出售給 MGM,這次的 MGM Mirage 大老闆 Terry Lanni 願意讓 Cirque Du Soleil 推出兩個新秀﹕一為 Zumanity、一為 KÀ。為做市場區隔,2003 年於 New York New York 推出 Zumanity,主要為成人取向,其號召為「太陽馬戲團性感的一面(The Sensual Side of Cirque du Soleil)」。

【觀賞經驗 2008年3月】我有去看過 Zumanity,還蠻推薦的。尤其與 KÀ 或 O相比,不到八十塊錢美金就可以享受到很好的視野和觀賞經驗(O最便宜的limited view 的票也要$102)。表演方式會穿插著葷笑話和藝術性表演(尤其以他廣告的水缸和兩名女子的表演,視覺上蠻震撼的),在娛樂性和藝術性有蠻好的平衡。藝術性表演部分帶有一貫太陽馬戲團的風格,雖然許多表演者都是上空,但是完全不會讓人覺得猥褻,只有一種「人體真是美麗」的感嘆;至於葷笑話部分嘛,就實在又俗又有力,完全地生冷不忌。

不過Zumanity整體主題性就沒有像O那麼明顯,比較鬆散。且如果英文聽力不好或是對葷笑話敏感的人就不建議去了。


2004年於 MGM Grand 推出 KÀ,為歷史上成本最高的秀——超過兩億兩千萬美金,聲光效果、舞台演出自是不同凡響。

此外,在 Las Vegas 常駐演出的秀還有以披頭四 (The Beatles)為主題的秀"LOVE"(於 The Mirage 演出)。



最近即將推出的新秀則是在 LUXOR 演出的"CRISS ANGEL",結合魔術的表演,預計將於 2008 年夏天推出。【註:在2008年9月已經正式上演】



除了賭城常駐的秀之外,Cirque Du Soleil 在佛羅里達州奧蘭多的華特迪士尼有常態性"La Nouba"演出。2008年7月開始在澳門的威尼斯人推出新秀,10月在東京迪士尼也會推出新秀。

據說 2010 年在洛杉磯柯達戲院(Kodak Theater)也會推出以電影為主題的新秀,賺飽衝著好萊塢而來的觀光客的錢。又據說,2010年會在澳門某秘密正在建構中的賭城推出澳門第二個某秘密新秀。

也難怪有些人喜歡譯作「索拉奇藝坊」,因為 Cirque Du Soleil 和大家想像中的馬戲團不一樣,反倒是更接近劇場表演的藝術創作。但有趣的是, Guy Laliberté 卻說﹕

「我們並沒有重新發明馬戲,我們只是用現代手法重新包裝。」("We didn't reinvent the circus, we repackaged it in a much more modern way.")


Reference:
Wikipedia-Cirque Du Soleil
Cirque Du Soleil - Official Site

【食事】紅豆湯圓

這幾天不知為何一直想著紅豆湯圓。

天氣已然轉熱,怎麼說也該是改吃綠豆的時候﹔要嘛,就是湯圓配上冰淇淋、做個白玉抹茶不是挺好﹖不過嘴饞是不講道理的。昨天晚上終於忍不住了,決定動手。

上網看了一下食譜,發現原來要煮紅豆湯還挺麻煩。要嘛說豆子要浸泡一夜催芽為佳,要嘛說要用壓力鍋才能讓紅豆口感綿密,最簡單的電鍋也要弄上個好幾小時。照我看公佈的照片,煮出來的紅豆似乎皮破肉綻、賣相不佳。

我這人最是沒耐性,一看就覺得麻煩。想想以前家傳紅豆湯,我娘似乎都是煮滾了、放進悶燒鍋。這會兒哪來的壓力鍋悶燒鍋﹖連泡水泡隔夜都嫌複雜。最後找到了一帖吾心甚喜之秘方,實踐結果效果極佳。決定公諸於世,讓大家一起分享吧﹗

一、將紅豆洗過、不需浸泡,直接放到鍋裡。加水至可淹過紅豆之高度。

圖說﹕我把整包紅豆都放下去了﹗看起來豆子好小、份量好少啊,莫非是因為來了美國所以一包拆成兩包賣﹖

二、不用加蓋煮至沸騰約五分鐘。

三、加冷水、加蓋續煮。據說加蓋是個重點,沒蓋鍋蓋的話據說紅豆是不會變軟的。冷水不用加多、只要剛好讓沸騰的泡泡消失就好﹗

四、沸騰後繼續加冷水、加蓋續煮,如此反覆。

這個步驟讓我想到煮麵煮水餃都要來這麼一下,據說是會讓麵皮QQ有彈性,不會糊掉。我猜依此法煮出來的紅豆為什麼都還能維持飽滿的形狀,應該也是類似的道理吧。不過果然這樣煮出來的效果很好,紅豆都很完整、粒粒分明,顏色又漂亮。聽說如果泡過水的紅豆煮起來顏色就黯淡多了。

圖說﹕沒想到竟然變成滿滿一鍋﹗我這是在煮紅豆泥嘛我,感覺都可以去賣爆漿紅豆車輪餅了。

五、加水稀釋至適當濃度,煮滾。加一小匙鹽提味、若干糖至甜度適中。

既然我原來鍋子不夠用,後來我是拿一半出來兌水煮開。話說原來沒放糖的紅豆湯吃起來真是古怪,還帶著一種豆類特有的氣息……和沒加糖的豆漿感覺有點像欸。

據說糖是白砂糖為佳,冰糖亦可替代,紅糖不建議。可是我只有黑糖啊﹗滋味也不錯啊。

如果要煮紅豆湯圓就另外煮湯圓丟進去囉﹗據說分開煮可以讓紅豆湯保存期限較久,但我反正直接就要吃掉的,就通通丟進去啦。還好也沒有什麼麵粉(糯米粉﹖)的雜味跑出來。
圖說﹕紅豆湯圓成品。是說其實熱湯一直冒煙,照出來的相效果很不好欸﹗還是現場實品比較優……不過反正沒差,橫豎是祭五臟廟去了。

2008年4月14日

Las Vegas: Money Money Money

圖說﹕看完 Zumanity 從紐約紐約走出,天橋上正對著Las Vegas 主要道路 Stripe 上一景。

暮春三月,鶯飛草長。
H君、PC和我開車沿著15號公路往賭城去,開始三天的賭城之旅。

2008年4月13日

寂寞星球作者爆料

晚上一上線就收到幾個訊息,說的都是同一回事﹕「寂寞星球」巴西/南美洲作者 Thomas Kohnstamm 爆料﹕書中許多資料不一定自己訪查,而也可能因為免費招待或是其他原因,使他在書中給予好評。

和蟲有了些討論,蟲的感嘆是﹕「如果真的都是抄來的、或是聽來的,那也真是很不容易。」

關於這個問題,當初我在 Tony & Maureen 訪台 (見2008情人節—在寂寞星球上、我不寂寞) 時也曾問過﹕「我常感覺書中的標準不太一致。這麼多的作者、分散在全球各地,你們怎麼把關確保每個作者都有一致的標準呢﹖」

我記得當初 Maureen 的回答是這樣的﹕
「其實我們不可能每個旅館都住過。沒有時間、也沒有這樣的預算。所以通常我們到了一個新地方,每家旅館都會進去看房間,檢查床墊、枕頭之類。我們不太可能認為每個讀者都會同意我們的觀點,但至少我們提供了一個觀點。」

說穿了,出版社嚴密把關的困難度很高吧﹗但我想主觀的評論很難有所把關,但客觀的資訊如地圖是否準確、該餐廳或旅館是否存在,這是可以確定的。

在使用 Lonely Planet 過程中我也常常感受到不同作者、難免有不同標準,甚至同本書中的前後都有標準不一的狀況。LP 我最喜歡的還是住宿的部分,參考性極佳﹔至於餐廳,也許因為個人口味不同、或是東西方人士本就有所差異,我多半傾向信任背包客棧中的討論﹔至於景點嘛,其實有許多圖片的旅遊書像是 MOOK (通常食宿資訊多有錯誤、地圖常常亂七八糟)比起 Lonely Planet 密密麻麻的文字可以讓人很快就有一個基本概念。

但總的來說,瑕不掩瑜,寂寞星球仍然是非常詳實可靠的,尤其是詳盡的地圖,在陌生都市找路的時候委實提供一盞明燈。為什麼 Lonely Planet 可以成為人手一書的旅遊聖經,還是有他獨到之處。另外,Lonely Planet 的網站也有諸多論壇,有許多人在旅行後也都會在論壇上表達不同意見,除了可看到許多即時的情報外,也讓出版社下次改版時參考。

我自己的習慣是這樣的﹕

當我想要去一個地方,我會先看一下 MOOK、大致瀏覽相關景點作行程的大致取捨﹔通常我也會看一下網路上旅行社的行程作為參考。

接著上 Lonely Planet 網站看地圖、看一下背包客棧論壇裡的討論參酌點和點之間的交通和時間,接著才開始排行程。

一旦初版的行程確定了、訂了機票之後,我大概就買一本 Lonely Planet,然後就拋諸腦後、等到出發之後再說。

這個新聞揭露的狀況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但…又如何呢﹖除非找到比 Lonely Planet 更詳實的旅遊書,不然我還是會繼續用下去的。

不過說真的,女侍和作者幾翻雲雨的內情對應到「愉悅的驚喜」、「餐桌服務親切」這樣的評價,其實還蠻有笑點的。


寂寞星球」不寂寞 雲雨換佳評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綜合十三日外電報導】 2008.04.14 02:39 am

自助旅行聖經「寂寞星球」叢書的作者之一康斯坦(Thomas Kohnstamm)爆料說,自己寫的許多內容是靠二手傳播、剽竊、憑空想像而來。他沒到過哥倫比亞,光靠和他約會的女孩提供資料,也能寫書。康斯坦還說,替他解決性問題、招待免費房間,都可讓他在旅遊指南中,替旅館、餐廳說好話。

康斯坦的坦白,徹底毀滅旅遊作家的認真形象,也將旅遊指南予人完整、正確、可靠資料來源的印象破壞殆盡。康斯坦在他的新書「Do Travel Writers Go To Hell」中說,他花在找女人、賣快樂丸換旅費的時間,比查火車時刻表的時間多得多。因時間有限,無法細看,書上推薦的餐廳,他都是隨興挑選。

現年卅二歲的康斯坦說,他的旅途毫不寂寞。一次,一名餐廳女侍暗示他半夜再上門,其後兩人在餐椅、角落的餐桌上幾番雲雨,他給這家餐廳的評語是「愉悅的驚喜」、「餐桌服務親切」。為能省錢,他還與巴西妓女同租過一間公寓。

康斯坦是寂寞星球巴西指南的主要作者,也是哥倫比亞、加勒比海、拉丁美洲、委內瑞拉、智利等指南的共同作者,因為錢不夠上路,哥國的部分他是在舊金山寫的,靠在哥國領事館見習的女友提供資料。

卅二歲的康斯坦三年內出了十二本以上的拉丁美洲旅遊指南。

寂寞星球旅遊指南每年銷售逾六百萬冊。

出版社對康斯坦的爆料不以為然,對他抱怨出版社預付的稿費連機票錢都不夠特別感冒。康斯坦說,為避免刷爆信用卡,人累到癱,多數作者無法查證太多。

康斯坦的幾名同行支持他的作法。一人在電子郵件中寫道:「我們一直想寫本書說出實情,你是第一個有種這樣做的。」

「寂寞星球」法國和克羅埃西亞指南作者珍妮‧奧利佛在該指南討論網站上說,出版社付的稿費不足以讓作者寫出夠水準的指南,而且社方心知肚明,「你們根本就是在要求作者用旁門左道的手法,或者是自掏腰包寫書」。

出版社表示正緊急校閱康斯坦曾供稿的所有指南,如發現內容不實,將立刻予以訂正。

【2008/04/14 聯合報】@ http://udn.com/

2008年4月7日

【尼泊爾10】看電影去﹗SHOWBIZ


圖說﹕在 Pohkara 舊市區上看到少年們在玩的遊戲。規則有點類似撞球,但以塑膠圓卡、在沾了麵粉上的桌子進行。看了有趣,Eunice還下海也玩了一場,原來要控制塑膠卡可不是簡單事﹗

波卡拉的第二天,因為雲層太厚,往 Jomson 的飛機取消。三人決定再等一天,明天若飛機還是無法飛行,不論如何還是得上山去。

商議之後,決定早上租個腳踏車,逛逛波卡拉市區﹔下午再去看電影,晚上逛逛街、吃個飯,整理健行的行囊。

相對於加德滿都,波卡拉毋寧更像是度假城市﹔又兼此時冬季淡季、旅客少,更顯寧和。騎著腳踏車招搖過市,一點點陽光、一縷縷清風,也是很有情趣的。

照著租車店給予的簡圖,倒也找到了近郊的 Devi's Fall。售票亭前有一小廣場、幾個攤販,擺的倒是藏族器物,略略問了價,也無可觀處。

入了園,發現 Devi's Fall 挺小,一窪水流、幾疊山石、再有一線瀑布。這地方原也不是知名景點,有個瑞士女子被河水沖走、最後在此處發現。她的先生悲痛不已,當地因此命名為 Devi's Fall。據說附近還連著一個鐘乳石洞頗有可觀之處,但反正我們本也是隨興而來,沒找著也就算了。

圖說﹕Devi's Fall一景。

騎車回市區的路上,走走看看,途中碰上拍電影的,看了半天熱鬧也看不出個門道。下午叫車往市區去,還是看人家剪接好的電影才是正道。

其實我還蠻喜歡看寶萊塢電影的(可見前文 Fanna),之前就聽說在尼泊爾也可看到不少印度電影,此番又想試試。


圖說﹕唯一放映的電影 Shobiz 海報。載我們去的司機非常狐疑,一直追問我們懂不懂Hindu,還說如果我們請他看電影,他可以充當我們解說員呢。最後當然還是婉拒囉。

這次看的是 SHOWBIZ,說的是一個男明星和女經紀人、穿插狗仔隊設計陷害的愛恨交織的故事。當然少不得的是俊男美女和音樂舞蹈,寶來塢(Bollywood)經典元素一應俱全。Eunice 本來還擔心 Hindu語發音下,因語言隔閡會無法了解劇情,在我一再保證劇情一定簡單狗血、怎麼樣都看得懂才放心。

果然,不但劇情易懂,在關鍵時刻還會突然冒出英文讓我們這幾個外國人不會會錯意表錯情﹔比方說男主角和女主角告白,就硬是蹦出一句﹕「I Love You!」

可惜仍然不是蟲和我期待的像阿育王(Asoka)、或是寶來塢生死戀(Devidas)這種傳統派大戲,看完雖還是很樂、總是有點點失望。不過音樂還是很好聽的﹗總之看印度電影總讓我覺得很歡樂,只要當成 MTV 大串聯就看得懂整個劇情了﹗


圖說﹕Shobiz 的預告。可以看到領銜的男女主角果然英俊美麗吧﹗ 壞人則是一看就知道很流氓﹗

倒是看到英文報紙提到加德滿都因油價上漲有街頭暴動,心想Christina和皮爾一家正在加德滿都不知情況如何﹔上網咖看信時便順便寫了信問候。

下午和旅行社再度確認隔天一定要出發,約定了早上到旅館集合時間,晚上悠哉悠哉一邊吃飯一邊看了尼泊爾傳統歌舞。說來尼泊爾的音樂倒是很像山歌,舞蹈卻有些像柬埔寨一帶,倒和泰式舞蹈似乎不是同源。

這一天悠哉悠哉地也就度過了,晚上整理了行李,等待隔日的到來。

【補述】

以下是 SHOWBIZ 音樂電影片段大集合,聽完歌、看完舞,差不多也就知道劇情了﹗


圖說﹕Tu Mujhse Jabse Mila Hai - Showbiz
這一首是男主角在電影裡演唱會的片段,還蠻帥的吧﹗本曲重點強調男主角是大明星。也只有印度電影才會把整首歌都唱完跳完、不嫌冗長呢﹗


圖說﹕Mere Falak Ka Tu Hi Sitara - Showbiz
男女主角曖昧期的歌曲。挺熱血的啊﹗而且還一直和女主角拋媚眼﹗女主角其實這時候只是矜持害羞而已,其實也是心愛著男主角的﹗


圖說﹕kash ek din - showbiz
這首歌是男女主角愛得難捨難分的主題曲。

為什麼同樣是在瀑布這個景,就可以換好幾套衣服呢﹖這是寶來塢電影的寫意手法,是意境啊﹗意境﹗大家不要太計較。

其實類似這種表達男女愛戀的甜蜜蜜主題曲,可以視為風景點大串聯﹔預算不夠的就是印度主要景點,預算夠的那可能是環球景點囉。我之前在紐西蘭基督城也有遇到印度電影拍歌舞片段,雖然我不認識女主角,但是還是去要了簽名﹗


圖說﹕Duniya Ne Dil Tode - Showbiz 這時候的男主角慘遭陷害、聲名大壞,又被女主角誤會,失戀又失業、自暴自棄的低潮。


圖說﹕Meri Ibtada by SHREYA GHOSHAL - SHOWBIZ 這首是女主角自己一人,也飽受折磨時的主題曲。沒找到電影片段,但是我覺得音樂很讚。

2008年4月3日

【尼泊爾09】雲深不知處—波卡拉

圖說﹕在費娃湖畔的 Pumpernickel Bakery 用餐景致。遠處白色的、似霧非霧的左側就是海拔 6997m 鼎鼎大名的魚尾峰(Fish Tail)。高山上的強勁風勢帶起積雪,遠看常常像是山邊連著雲的感覺。

我們吃早餐的期間,魚尾峰只露出了這麼幾十秒,只有蟲看到、並拍下了這張照片為證。我和 Eunice 都無此眼福。


到波卡拉的時候已經晚上了。算算路程,這一天坐了將近十二小時的車。

下車時馬上就被一群計程司機包圍,七嘴八舌說巴士站到湖畔區距離要五公里。登時心中不滿,照書上地圖看起來,也不過就一兩公里的路程,怎麼馬上就坐地起漲了呢﹖一發狠,決定徒步往前。走就走唄,一兩公里說來不過十五二十分鐘的腳程,還怕走不了嗎﹖

行不多時,僅有的幾家店家一過,就發現四下漆黑、伸手不見五指。

一般習慣的大城市,就算是深夜、天空也都被霓虹燈照成帶有紫色﹔但此處的漆黑是真正意義上的漆黑,只偶然有車經過時、車燈照出兩束光、迅即消失。掏出頭燈照路,也只有微微照出腳邊的路途而已﹔腳下這條路,又到底往哪裡去呢﹖心中以為的方向、是不是正確呢﹖

背著大背包的三人正自徬徨、彼此爭議之時,本來已經超越我們的三個黑影停下腳來、倒退回來。少年的聲音在黑暗中傳來﹕「需要幫忙嗎﹖」

絮絮交談起來,他們是大學的三個好友,其中兩位從他鄉來住在波卡拉的這位同學家作客。首先發話的少年今年大四,要唸MBA呢﹗正如資訊科系在印度是顯學、旅遊觀光業也是尼泊爾人畢業後的熱門職涯選擇。

三名少年伴著我們走到了有燈火人家處,幫我們叫了車,交換了名字、然後離去。黑暗中我甚至看不清楚他們的臉,天亮後也不復相認。沒有要求任何的報酬,只是單純的善意、單純的幫助,這樣的溫暖人心。

之前在印度用時間、耐性、和潑婦的堅忍不拔換來的教訓早已銘刻在心﹕這世界上沒有誰有義務要幫忙觀光客﹔若有自願的幫助、極大可能是索要報酬、甚至是串通好的騙局。但我的心理武裝在尼泊爾這幾天的旅程中卻漸漸地柔軟了、卸下了。

到波卡拉的這個晚上,稱不上順遂。但我想,我喜歡這個地方。


晚上住宿皮爾(見"It Costs Nothing!"一文)推薦的 Noble Inn,距離主街只有一小段路、卻享受了鬧中取靜的好處。徹徹底底洗了熱水澡、在舒適的房間休息了一晚,早上更發現原來房間外的景觀很好,庭院維護極佳。和藍毗尼相比,突然覺得好像到了天堂。

早上在背包客棧有口皆碑的 Pumpernickel Bakery 用了早餐。麵包和煎蛋都非常好吃﹔但最出名的景觀、亦即費娃湖後的安納普納山際線,卻是雲深不知處。

飯罷游湖,雖有暖陽,但雲層還是厚厚實實的﹔雲稍微散開時,看到了一點點浮在天空、樣式奇特的白雲,船夫說﹕「那就是魚尾峰 (Fish Tail)了﹗」

啊﹗這和風景明信片、或是其他人去尼泊爾遊罷拍回的照片相差不可以千里計。人家的照片都是湛藍的天空,連綿的山際線的啊﹗怎會是眼前這一片灰濛濛、雲霧深處不見山的景象呢﹗

圖說﹕霧濛濛的費娃湖(Phewa Lake)。霧迷津渡的情境、雖也有「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效果,但和我期待中綜覽湖光山色委實差距甚大。不過這遊湖仍然是一件很令人放鬆的活動就是。

下午和蟲、Eunice到當地旅行社討論山中健行行程。本來的意思是只到 Phoon Hill 繞一圈、走個五天左右便罷﹔但在討論的當下,因看到美景照片瞬間改變了心意,決定縮短留在加得滿都的天數、改走 Jomson Trail 七天的健行行程。行程包含飛往 Jomson 的機票、從 Jomson走下山七天裡嚮導和我們的食宿和接駁到波卡拉的車資、以及波卡拉到加德滿都的機票,總共是一人US$170。

說也奇怪,本來我因為在奇旺著了涼、一直咳嗽不停的,在討價還價的過程中倒是精神飽滿、狀似痊癒﹔等到一切底定之後,又開始繼續咳嗽了。蟲和 Eunice 都笑我是「殺價治感冒」,莫非我的血液裡深藏了錙銖必較、老是想要探人底價的採購基因﹖

這一天接下來的時間走走逛逛波卡拉的街道,十分悠閒﹔只希望第二天一早能搭上往 Jomson 的飛機,開始我此行最期待的山中健行。

問旅行社以及其他當地人天氣狀況,他們只是笑笑,解釋﹕「這是冬天。」然後補上一句﹕「如果是九、十月或是三、四月,天氣天天都很晴朗了。」

再追問﹕「明日飛機會飛否﹖天放晴否﹖可見雪山否﹖」他們綻放出帶著哲學意味的笑容,回答﹕「如果你夠幸運的話。」

【尼泊爾08】施與受之間—Narayan

圖說﹕往 Narayan 長程巴士中途停靠的休息站。

只是一個小小的木頭棚子,可以點些飲料、煎蛋果腹。我後來發現,越是這樣簡陋的當地店家,賣的奶茶或Masala Tea越是香濃好喝﹔反而是為了觀光客開設的西式餐廳,茶飲一般令人失望。

尼泊爾奶茶不是像西方奶茶用沖茶方式,而是用茶葉、牛奶煮到滾,放薑、香料(可能有荳蔻一類),非常好喝。這位女士不諳英語,但她的奶茶實是一絕﹔煎蛋時缺了蔥,可是直接叫一位伯伯直接去後面拔了新鮮的蔥來的唷﹗


在尼泊爾坐長程巴士,每停下來,總少不了上車兜售零食的小販,販售礦泉水、花生、玉米、或是切成一片片、疊成蓮花般的椰殼等等。兜售的小販年紀不一,也多有年紀小小的孩童,臉上還猶帶稚氣。

除非是有意購買,一般時候我和蟲早就練出不為所動、顧左右而言他的鐵石心腸。再怎麼樣情真意摯的小男孩小女孩,總是正眼也不瞧那麼一下,繼續我們的談笑、或是看著窗外風景﹔多半一會兒這些小孩自討沒趣,也就散了。

碰到乞討的小孩,那我更是不願意有任何回應。

之前在印度旅行時,參觀錫克教的寺廟,廟裡的人群眾多,一個小女孩、和她身旁的另個小女孩,遲疑許久、卻對我開口﹕「One dollar. One dollar。」

本不想理她,但聽她這麼一開口,我站定瞧她。衣著看來也是光鮮,粉綠色的紗麗、臉上身上也是乾乾淨淨,頭髮梳得整整齊齊,看來也像是個一般人家的小孩,為什麼卻對一個觀光客就這樣開口、彷如無事呢﹖

我問她﹕「為什麼我要給你錢﹖」她答不出來,只是一逕兒說﹕「One dollar, one dollar。」於是我看看她,手突然伸到她們前面,說﹕「One dollar, one dollar。」

小女孩一震驚愕,和她的同伴嘰嘰咕咕一陣、跑掉了。

給與不給之間,我通常選擇不給。我總覺得,路上行乞的小孩固然可憐,但可憐的也不是只有他。給了這個小孩又能改變什麼呢﹖救得了一個救不了全部,若真要施,也當找如慈濟、紅十字會這樣的機構,有組織地做些事。更何況,給了錢給了糖果給了巧克力,不是更讓這些小孩覺得觀光客本來就理所當然該給﹖何況我給了這小孩,其他的小孩也一擁而上,更讓人寸步難行。

尤其在印度一行之後,我早把自己的神經練得極粗,心腸放得極硬,否則要每到一處就對「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貧富差距傷春悲秋起來,這旅途是不用走了。

各人有各人要煩惱的事、柴米油鹽哪裡少了。

Narayan 轉車時,我們用了饃饃(藏族食物,類似水餃)。Eunice 拿出筆來給店家的小朋友們,又教店家的小朋友寫下我們的名字。四個小朋友都乖乖的排隊要讓 Eunice 檢查他們寫下的字,倒像是要給老師檢查功課般無比認真﹔甚至還拿著這些筆到隔壁去現寶,引起其他小朋友的欣羨之意。其中小女孩拿到的是有著黑、紅、綠三色筆心的筆,更是高興得不得了。
圖說﹕認真拿起紙筆寫我們名字的小朋友。

一時之間,我冷硬的心腸也受到感動了﹕為著這樣子的天真無邪、只是為了旁人釋放的善意而高興的笑臉。

當我們用罷餐要上路時,幾個小朋友都跑出來送行。他們在路上一直大力招手,遠遠地就能聽見大聲的喊﹕「BYE-BYE!BYE-BYE!」不一時,連鄰居的小朋友也跑出來站在路邊目送我們離去。一直到車行得遠了,他們才各自散去。

圖說﹕在 Narayan 用餐店家的小朋友們,和坐上往波卡拉巴士的我們揮手道別。

Eunice 一路上對於年紀小小便要賣零食、小紀念品賺錢的小朋友總是抱持著莫大善意﹔小孩們自小磨練多極精乖、善於察言觀色,見她像是有意購買,總是圍繞著她,不免也因此受到頗多困擾。在和她談到這個話題時,Eunice 對我說﹕「雖然我也知道幫一個幫不了全部,但是相逢也是有緣,我也只能幫上眼前的這個也就是了。」

Eunice和我秉持的哲學不同,溫情許多。這樣的溫情,幸好在尼泊爾常常也都能得到正面的回饋。如果不是她,我哪裡能感受到這幾個小朋友的幸福笑顏呢﹖也因為 Narayan 的這幾個小朋友們,這一天的長程跋涉固然狼狽勞頓,卻也覺得心口溫暖了許多。

行路遲遲,這天晚上終於也到了波卡拉(Pohkara)。

2008年4月2日

縮小它﹗(Shrink It!)


今天看到一則廣告。

一開始沒怎麼仔細看,只見又是行星、又是宇宙的,看起來也是繽紛多姿,讓我想到 Caltech 的新年花車﹔等留上了心、仔細聽那男人的口白才知,原來他是一個專門製作行星模型的人,他的專長就是把浩瀚無垠的宇宙縮小成小小的模型。

正自納悶,不知這廣告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有什麼東西會和銀河系扯上關係呢﹖難道是科博館徵志工之類的廣告嗎﹖

答案揭曉﹕還真是賣藥的。原來是專治攝護腺肥大的特效藥。這個藥的口號就是﹕「縮小它﹗(Shrink It!)」

還好我的聽力沒冤枉了它。若當成是壯陽藥,豈不大驚失色。

在台灣挺少看電視,到洛杉磯倒成了電視美少女(咳)。看著看著,發現美國廣告固然五花八門,但最常見的還是賣藥和賣保險的。

美國的賣藥廣告可不比像台灣的三支雨傘標、正光金絲膏、還是大雕系列,總走「俗擱有力」的路線,往往賣的都是成藥、多半還是那種就算吃不好也死不了人的藥酒、消炎藥或是感冒藥﹔這兒的藥品廣告主打多是處方藥,廣告畫面要多精緻有多精緻,情境氣氛不輸台灣的汽車廣告,賣的藥也不是隨隨便便上藥房就能買,需要醫師開處方才行的。

如照台灣的思維,這樣的處方藥,怎麼說也應該訴求給醫師吧,就像參考書書商一定找教師賣書、處方藥藥廠也都主推醫院診所的醫師,擒賊先擒王,何必花大錢在電視上打廣告呢﹖一般消費者又搞不清楚,就照醫師處方開藥就是了,不是嗎﹖

漸漸搞清楚這裡的保險制度,才發現美國的保險五花八門、各式各樣﹔醫藥昂貴,沒保醫療險就最好祈禱自個兒無病無恙,否則小小一點毛病都要花上大錢。衍伸而來的醫療險也是各型各色,有自付額是若干比例的、也有限定是固定數字﹔有規定一定要先找特定家庭醫師才能轉診的、也有只能在保險公司簽約的醫療院所才能就醫的。甚至保險含不含救護車等等、若包含則其保障為何等等。

想當然爾,用藥也分保險公司願意給付的、和保險公司不願意給付的。理論上病患的保險的範圍和限制應該是病患自己最清楚,醫師也未必更了解﹔再加上自主意識高昂,到底要用什麼藥雖是由醫師決定,但病人的建議權還是很大的。

也因此難怪藥廠願意花大錢打廣告了﹗畢竟一般消費者未必搞得清楚藥品,但常聽到的藥名總是比較熟悉,若就診時病患和醫師提出偏好某某藥,不就讓該藥廠先佔了天時地利﹖

從這個角度思考,我覺得美國的病患自主意識、和自主權其實是相當高的,和美國這種巨細靡遺的保險制度設計也不無關係吧。醫病關係中,病患相對不那麼弱勢,若有異議,大概保險公司馬上出頭和醫療院所抗爭吧﹗

但話說回來,這個地方就是有錢人花錢可以買得完善保障、享受各式資源,但如付不起保險費用、窮人就曝露在沒有任何保障的莫大風險中。資本主義的社會也是很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