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jeanystalk@gmail.com

2008年4月2日

縮小它﹗(Shrink It!)


今天看到一則廣告。

一開始沒怎麼仔細看,只見又是行星、又是宇宙的,看起來也是繽紛多姿,讓我想到 Caltech 的新年花車﹔等留上了心、仔細聽那男人的口白才知,原來他是一個專門製作行星模型的人,他的專長就是把浩瀚無垠的宇宙縮小成小小的模型。

正自納悶,不知這廣告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有什麼東西會和銀河系扯上關係呢﹖難道是科博館徵志工之類的廣告嗎﹖

答案揭曉﹕還真是賣藥的。原來是專治攝護腺肥大的特效藥。這個藥的口號就是﹕「縮小它﹗(Shrink It!)」

還好我的聽力沒冤枉了它。若當成是壯陽藥,豈不大驚失色。

在台灣挺少看電視,到洛杉磯倒成了電視美少女(咳)。看著看著,發現美國廣告固然五花八門,但最常見的還是賣藥和賣保險的。

美國的賣藥廣告可不比像台灣的三支雨傘標、正光金絲膏、還是大雕系列,總走「俗擱有力」的路線,往往賣的都是成藥、多半還是那種就算吃不好也死不了人的藥酒、消炎藥或是感冒藥﹔這兒的藥品廣告主打多是處方藥,廣告畫面要多精緻有多精緻,情境氣氛不輸台灣的汽車廣告,賣的藥也不是隨隨便便上藥房就能買,需要醫師開處方才行的。

如照台灣的思維,這樣的處方藥,怎麼說也應該訴求給醫師吧,就像參考書書商一定找教師賣書、處方藥藥廠也都主推醫院診所的醫師,擒賊先擒王,何必花大錢在電視上打廣告呢﹖一般消費者又搞不清楚,就照醫師處方開藥就是了,不是嗎﹖

漸漸搞清楚這裡的保險制度,才發現美國的保險五花八門、各式各樣﹔醫藥昂貴,沒保醫療險就最好祈禱自個兒無病無恙,否則小小一點毛病都要花上大錢。衍伸而來的醫療險也是各型各色,有自付額是若干比例的、也有限定是固定數字﹔有規定一定要先找特定家庭醫師才能轉診的、也有只能在保險公司簽約的醫療院所才能就醫的。甚至保險含不含救護車等等、若包含則其保障為何等等。

想當然爾,用藥也分保險公司願意給付的、和保險公司不願意給付的。理論上病患的保險的範圍和限制應該是病患自己最清楚,醫師也未必更了解﹔再加上自主意識高昂,到底要用什麼藥雖是由醫師決定,但病人的建議權還是很大的。

也因此難怪藥廠願意花大錢打廣告了﹗畢竟一般消費者未必搞得清楚藥品,但常聽到的藥名總是比較熟悉,若就診時病患和醫師提出偏好某某藥,不就讓該藥廠先佔了天時地利﹖

從這個角度思考,我覺得美國的病患自主意識、和自主權其實是相當高的,和美國這種巨細靡遺的保險制度設計也不無關係吧。醫病關係中,病患相對不那麼弱勢,若有異議,大概保險公司馬上出頭和醫療院所抗爭吧﹗

但話說回來,這個地方就是有錢人花錢可以買得完善保障、享受各式資源,但如付不起保險費用、窮人就曝露在沒有任何保障的莫大風險中。資本主義的社會也是很現實的。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我剛來的時候對這些廣告印象也很深刻,後來和同學討論才知道這些大藥廠的廣告是競爭與制度之下不得不然的結果,除了美國醫療制度的影響以外,其實也跟美國是非常資本主義的社會與注重品牌的文化有關。行銷的手法基本上在這裡是被發揮的淋漓盡致的,非常細膩的手法到處都可以看得到的。

除了藥廠以外,這些手法也慢慢滲透到很多其他的產業了。例如醫療類的寵物食品也有類似的策略。(寵物食品的市場可是超級賺錢的。)

來米國唸書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學到這些在台灣看不到的東西。當然米國人的短視與自大也是有的,只不過對我們來說多看多學,總是好的。

Jeany 提到...

嗯!我覺得這些廣告都非常有意思呢!
趁現在還覺得新鮮的時候寫下來, 免得之後就麻木了..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