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jeanystalk@gmail.com

2009年3月30日

檸檬迷迭香烤雞


圖說:昨天晚上自烤自吃的檸檬迷迭香烤雞!看起來還頗專業的吧!而且清爽好吃不油膩,真乃居家好選擇~!

上次去 COSTCO 買了兩隻雞。在我盯著那兩隻雞的時候,心中出現的是香菇雞湯、竹筍雞湯、麻油雞湯、四物雞湯……等等。但顯然我和pc之間完全沒有共識或是心有靈犀那種東西,他強力要求不接受濕的雞湯、而是要乾的烤雞!

烤雞就烤雞,反正我們廚房的爐子本來就附一個大烤箱,不用白不用。上網研究了一下食譜,發現不少食譜都是要先醃過或是處理過、又需要各式各樣的特殊佐料,頗為麻煩。例如小小米桶的蒜香烤雞,看起來就很好吃,不過也很費工。身為一個興之所至想烤雞的人,要準備這些東西真是太難了!而且我最恨要量甚麼幾公克幾ml幾茶匙的這種事情,畢竟我做菜向來都是以寫意路線取勝的。

所以當我發現檸檬烤雞食譜做法簡單、佐料也是隨手可得,馬上就心嚮往之。另外亦參考了奶油迷迭香烤雞食譜。但是和吾友阿蟻討論了一下,覺得烤全雞塗奶油可能會太油膩,所以基本上還是只有用粗鹽、黑胡椒、迷迭香處理,但烤起來一樣皮脆肉嫩喔!

以下食譜是轉載再轉載,原文在此。作者饃引自另外一個新聞台的食譜:
====
這是Marcella Hazan那本名著裡的名菜,連amazon的讀者推薦欄裡都有人提,是簡單好吃的料理。

材料:
掐頭去尾的燒烤用全雞(包裝上會有寫說Whole Chicken for Roast)重約三磅
尺寸略小的黃檸檬兩顆
海鹽(不用鹽花,但超市買的Sea Salt或Real Salt就會好很多,我用的是超市的義大利Alessi海鹽,一大罐並不貴)
現磨黑胡椒(現磨的和罐裝的味道實在是差很多,花個三四塊美金買一個研磨罐絕對是划算的投資)

做法:
全雞洗淨用紙巾拍乾表面與空腔,內外均勻的抹上現磨黑胡椒與海鹽放一旁備用,注意海鹽的量要足,這樣出來的雞才會有點脆皮,這和燒烤牛排的意思一樣,我推測是因為鹽讓表面略微脫水,所以加熱後表面能保持乾燥並讓脂肪受熱產生油炸的效果。
兩顆檸檬放在桌上滾壓變軟,讓表皮的油囊破裂,這時會聞到檸檬的芳香,再用叉子刺二十個以上的洞後,將檸檬塞入雞的体腔。
將頭尾的開口用牙籤或棉繩封好(但不必太緊,不然受熱後會炸開),再將整隻雞用棉繩綑好,綑法如一般食譜所載或請自行觀察外面的烤雞型狀,想按自己意思做成「姿造」的,我也沒意見。
雞胸朝下放入烤盤中,放入預熱350F的烤箱中約上三分之一的位置,烤三十分鐘,翻面再三十分鐘,最後再將烤箱升溫至400F,烤20至30分鐘,就可以出爐了。

吃的時候記得將肉淋上烤盤中的汁液吃,就是最好的Sauce了。
Becco
====


就如作者饃所註解的,美國雞和英國雞既然來自同一個文化圈,所以也被整型整得差不多,即使沒有棉線和牙籤、屁股皮拉拉整整其實也都還蓋得住檸檬,形狀也都還蠻OK,烤完之後檸檬也還勉強可以維持住在肚子裡的姿勢(雖然很像即將下蛋的樣子啦...)。

我自己稍微改編的版本:
1.在烤雞上面加了新鮮迷迭香(Rosemary),又在雞肚子裡塞了一根迷迭香。必須說新鮮的果然香味濃厚,和乾燥後的迷迭香不是同一個檔次的!
2.在雞的下面墊上馬鈴薯可以避免讓雞直接浸在雞油裡,皮會比較酥脆,馬鈴薯也可以吸油。有些食譜會提到將馬鈴薯先用橄欖油和迷迭香醃過,基於我是個寫意派的懶人,就沒有研究了。
3.我這次也放了洋蔥,可是好像烤太久了(汗)。所以如果要加洋蔥,我想應該是在最後400F的時候再加。
4.Costco的雞實在太大隻了,350F兩面我都各烤了35分鐘,400F的我也有翻面各烤20分鐘。不過我覺得再各多烤個5.分鐘應該會更漂亮吧!

另外要大力表揚pc的按摩檸檬的大功!被他徒手按摩過的檸檬,最後就像兩個黃汽球一樣,掐起來軟軟的。叉子一戳下去就噴汁,真不禁讓我想到食神裡的撒尿牛丸啊~XDDD

原食譜還記載了一雞多吃的方法。由於昨天晚上我們只各吃了一翅一腿就宣告投降,所以今天也會來試試看作者饃提供的各式吃雞法了。XD


圖說:烤雞背面特寫。上面一根根的痕跡是迷迭香...還有手磨黑胡椒(因為我家沒有磨胡椒的工具!手動用刀子壓碎的...XDD)


圖說:烤雞的肚子。因為沒有綁棉線和牙籤,所以檸檬都快滾出來了 XDD 不過還好形狀還大體有維持住啦。


圖說:這張是用來說明雞的大小~畫面上是pc的手....下面那些馬鈴薯啊洋蔥啊完全都沒被吃掉...然後檸檬擠出來的汁混合雞油的確是最好的 sauce!本雞最優秀的地方就是~完全不需要先醃過!適合懶人和突然想烤雞的人!

2009年3月28日

Cold War Kids @ LA 2009/03/27


Cold War Kids
Orpheum Theatre, Los Angeles, CA
Fri, Mar 27, 2009 08:00 PM


「Hey,明天還要去看 Cold War Kids 嗎?」
「我OK呀!我有預留時間,不過也有預留如果取消的彈性。」
「嗯嗯…現在的問題是......票好像賣光了!」


當初看到Cold War Kids開票似乎反應並沒有很熱烈,所以雖然早就和rascal說好要去聽,卻遲遲沒有進行購票的動作。等到前一天晚上發現原價不分座位均一未稅價$19的票已經售完,黃牛票則已經被炒到未稅價$21~$91(依位置而定)之譜。不得不說當黃牛雖然要負擔風險,但也實在是個暴利行業啊!

最後我們還是選擇了最便宜的$21的票,但位置是第五排最偏角的地方。但是看完之後,還是覺得幸好有去!這個團的現場比起專輯好得多。我聽專輯只是覺得一般般,但是看現場時的力道和強度差非常多—不過也不排除是因為暖場團襯托下的反差效果。

20:00-21:05
其實20:00就開放開場了,可是我們的票還沒出現。
所以等待的過程中,把 Coachella 2009 的海報仔仔細細地又討論了一遍,然後互相鞭策對方趕快做功課(汗)。
終於等到20:30左右拿到票入場。場內有販售酒精飲料,挺多人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

不過由於最近我們都在進行省錢作戰計畫,所以甚麼也沒喝。Rascal倒是買了CD做為收藏。

21:05-21:45 CRYSTAL ANTLERS

暖場團是CRYSTAL ANTLERS,和Cold War Kids一樣也是來自加州長灘(Long Beach)的團。(Long Beach其實就在LA南邊車程約三十分鐘處,所以LA可以說是他們的主場。)

[註]經rascal更正,Cold War Kids 應該是Fullerton, California,也在LA南邊的橘郡而已。也沒差太遠啦~不要太計較!

其實這個團真是超級詭異的,有六個人的編制,有兩個鼓手(一個也兼鍵盤),兩隻吉他(一個是主唱),一個BASS,一個鍵盤。所以就會有兩個鍵盤或兩個鼓或兩隻吉他一起演奏的狀態。

重點是,並沒有因為六個人就變出甚麼不一樣的效果啊!為什麼四個人就可以達到的效果,必須要有六個人呢?他們有些曲目是要做迷幻噪音效果,其實也還不錯啦。可是那個主唱實在是太糟糕了啊!就只會吼啊吼啊,有些曲子因為人聲混雜在整個音場裡也就算了,反正聽不出來。可是有幾首營造出的迷幻效果本來好好的,人聲一出來就毀了!野獸派的嘶吼並不適用每首曲子啊——重點是吼的又不好聽——聲音的掌握很勉強的感覺,讓我都幫他捏一把冷汗。總之讓我聽暖場團聽得覺得度日如年,想說怎麼這麼久還沒結束啊,其實也才四十分鐘左右的樣子。

回來後我有稍微聽了他們 MySpace上的一些mp3 Samples,其實也還不錯,不過現場真叫我不敢領教。也許是主唱這一天的狀況不好,但我覺得他如果這麼吼下去,應該也出不了幾張專輯聲音就徹底完蛋了吧(如果現在還不算完蛋的話)。

22:20-23:40 Cold War Kids

人潮突然湧現,本來只有半滿的場地就瞬間全滿了。

台上釋放出濃濃的乾冰(我心中忍不住OS:乾冰真是放很大放不要錢啊!),只有幾束光斜斜打在樂團身上,鬼影幢幢,連身影都看不清楚。

開場第一首就是We Used to Vacation,人聲一出來就讓我覺得:「啊,這才是音樂啊!」相比於暖場團的主唱只是一昧地嘶吼(到破音邊緣),冷戰小朋友的主唱Nathan Willett完全不是一個檔次,聲音要輕淺要爆發都掌握自如、行有餘力。加上鋼琴的聲音層次更是豐富。但此時大家都還沒有太激動,大部分人都還能把屁股牢牢地釘在座位上。

進行了兩三首到Hang Me Up To Dry的時候,終於忍不住了,幾乎全場所有人都站起來一起蹦蹦跳,副歌大合唱:”Too too too many times…”,連我這個冒牌歌迷竟然也可以很嗨地一起跟著跳跟著唱。(←很容易融入劇情)。

場子一旦嗨起來就不用說了,相較於專輯的克制,現場的演出是更狂放有力道的。一首接一首,沒有甚麼閒聊,就只讓音樂本身來表現。Saint John最後各種音效亂敲亂打,鋼琴、玻璃、鈸、……等等,更是讓大家嗨到最高點。

話說我深深感覺主唱Nathan Willett並不是一個會跳舞的人,而且他很喜歡揹著吉他走正步,像小朋友上學那樣元氣有精神~XD台上有些互動也很有趣,像Nathan Willett亂彈鋼琴還把坐椅踢倒、結果就被貝斯手Matt Maust從後面踢了一下屁股。真是很有趣啊~可惜我沒帶相機,沒圖沒真相,待rascal如果有照片再分享吧!

回來之後有試著想拼湊出Set List,可惜這困難度對我實在太高,也沒找到網路上的神人分享。倒是有找到他們在2008/11/21在羅馬演出的set list,曲目相當接近,不過與rascal 討論了一下,EVERY VALLEY IS NOT A LAKEROBBERS應該沒有唱。(那多唱了甚麼?不知道耶~[逃]反正好聽就是啦,聽的時候哪有記那麼多!)

(註)從網路上的clips得到多唱了Lord Have Mercy On Me的證據!


最後一點廢話,其實Coachella 2008他們有出席,吾友cloudwind頗有好評,但我卻一點印象也沒有。最後得到的結論是,那時候我應該在冷氣帳篷裡睡覺吧!(汗)

延伸閱讀:
Cold War Kids
MySpace:有簡介及試聽的mp3 Stream
英文簡介Wiki
中文簡介:
cold war kids-Robbers & Cowards@ 在馬桶上拉出一朵玫瑰花
(專輯介紹)Cold War Kids : Loyalty To Loyalty

Cold War Kids Discography
Albums
Robbers & Cowards (2006)
Loyalty to Loyalty (2008)
EPs
Mulberry Street (2005)
With Our Wallets Full (2006)
Up in Rags (2006)
We Used to Vacation (2006)
Live from SoHo (2007) (iTunes exclusive)
Benefit At The District (2007)
The MySpace Transmissions (2008) (digital EP)

已經找到幾隻當天的clips了,可惜有些只有片段、有些畫面不錯但收音太差。而且當天實在很昏暗,能照得出人就很不錯了啦~哈!

Cold War Kids perform "Lord Have Mercy On Me" @ Orpheum L.A. on 03 27 2009
這支曲子是第一張的隱藏曲目(第12軌後面,並沒有出現在CD的正式曲目裡,不知道和忌諱13這個數字是不是有關XD),似乎很少出現在現場演奏的 set list上,所以應該算是很幸運吧。雖然因為很昏暗,不過仔細看還是可以看得到人的....XD


Cold War Kids- Saint John(片段)@ Orpheum L.A. on 03 27 2009 
請注意1:44的地方貝斯手Matt Maust顯然是故意地靠在Nathan Willett身上意圖推倒(誤)!因為太激烈還把麥克風帶倒了,而且我強烈懷疑應該在1:47左右還補了一腳!XD


Cold War Kids- Hospital Beds(片段)@ Orpheum L.A. on 03 27 2009


Cold War Kids- Mexican Dogs(片段)


Relief (片段)
不用講,這又是一個副歌大合唱曲目~!


2009年3月26日

Doves: Kingdom of Rust



話說我開始用起Plurk(台灣俗稱噗浪)之後就一整個樂不思蜀,而且因為是閒聊的性質大過寫文章,所以常常在上面亂聊得很高興。再加上我又是一個有考古癖的傢伙,有時候認真魔人上身就會發現閒聊的東西也很有知性水準!(一整個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狀態。)

雖然一直想要整理成文章,不過常常一噗未平一噗又起。最近發現可以直接把Plurk的對話記錄轉成Blog文字記錄的外掛程式,讓我深深覺得人間處處有溫情啊!(可惜最後我還是嫌棄呈現出來的效果太凌亂,所以重新排版了!)

說了這麼多,其實本文是要介紹最近聽Doves-Kingdom of Rust的心得,這張專輯是熱騰騰的嶄新發行(April 6, 2009)。因為是閒聊狀態下寫的心得,所以文字難免不嚴謹、不過我個人覺得很有生命力啦!(明明就是你懶得整理成文字吧!)

1.Jetstream
我覺得做為第一首真的很合適,一開始用悠遠的聲效慢慢帶入氣氛。後來又不斷地加強渲染、然後速度越來越快。雖然這首曲子本身我覺得不錯但沒有特別喜歡,可是有種很適合當Opening 的感覺。

2.Kingdom of Rust
其實有很多重複的旋律。可是不同段落都有不同的聲效,所以做出來的感覺就不太一樣。話說我覺得除了人聲之外,樂器們的表現也很讚!我最喜歡的反而是中間間奏沒有人聲的時候。但是主唱的聲音也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有如長途跋涉帶一點疲憊的聲音。這首歌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歌,後來看到MV,才發現真是心有靈犀!因為它的MV主題就是開著車、像是公路電影一般。



3.The Outsiders
這一首曲子則是一開始就石破天驚,顯然是一首比起前兩首更飆悍的歌。這一首有相當深邃的感覺 XD 也蠻喜歡的!我喜歡吉他有做出回音的感覺~

4.Winter Hill
我也喜歡這一首裡的吉他表現。
唉呀說到底我就是錚錚錚的吉他控嘛...XDDDD 還是應該說只要有弦我就喜歡 XDDDD 其實我也蠻喜歡二胡的說~(一整個離題!)這麼說起來好像只要有弦的樂器我都喜歡耶!吉他小提琴和大提琴就不用說啦,我也喜歡琵琶和古箏...豎琴也不錯....原來我是弦控阿桑!XDDD

5.10-03
一開始有做出老歌的調調,像是那種唱片年代會有的溫暖的昏黃的調調。不過一直這麼下去搖滾就不搖滾了,所以後半部有亡羊補牢(?)的開始展現急促的鼓點、疊上來的合聲、開始帶入現代感....XDDD

總體而言我覺得還不錯啦,前後有對比感覺還蠻好的。不過前面的金曲老歌時間對我有點太長了~然後照例我又很心愛最後錚錚的吉他聲!XD

5.The Greatest Denier
也好聽。不過事情是說雖然他很好聽,不過他並不是會讓我停下工作去查看曲名的那種歌(這麼說來這張專輯也只有同名那一首有讓我特別查)。但是現在這樣專心聽就覺得其實也蠻好聽的,可以算得上這張專輯我喜歡的前三首之一吧!

6.Birds Flew Backwards
雖然回聲的效果聽起來不錯,不過對我而言有點太淡了,欠缺振奮人心的效果(人家明明走的是洗滌人心的神聖路線)....不過這首有用到提琴音效,身為一個弦樂控還是給他正評好了。XDDDD

7.Spellbound
嗯,我想我還是喜歡小調,所以當他的吉他和弦音都是些小調我就會自然而然幫他加分XDD 所以這首我當然也會欣賞啦~明明他都是彈一樣的還是很欣賞.....所以說好旋律就算重複一百遍也是好聽嘛?!
中間一段開始有變化了,最後又回歸已經重複一百遍的好聽旋律。XDDD  然後是吉他的泛音結束!~

8.Compulsion
很明顯是要給鼓手表現的機會,吉他成為一個陪襯性的角色。好吧我一直忘記提人聲,其實大家都是為了烘托人聲的對吧~XDD 其實有塑造出比較陰森的感覺(相對於其他首),不過我覺得陰森效果遠遜 Pink Floyd 或Portishead....也不及The Cure。然後最後有一點振奮人心往光明去的樣子。我喜歡最後的鼓點敲出來的感覺耶!然後在最後一段的時候吉他終於比較不陪襯了~XDD
這一首也不錯。

9.House of Mirrors
開頭我就欣賞啦!強有力的砰砰砰,這才是人生啊!(謎)然後主唱的聲音當然也要更有力道啦!話說既然是Mirrors 應該要來點碎玻璃音效啊?(意見這麼多...)

10.Lifeliness
做為一首closing 的曲子當然也要有平復人心的效果,加上又排在一個澎湃的House of Mirrors後面.....所以這首歌一整個就是比較和緩。三角鐵脆脆的聲音很不錯。然後這首歌雖然我沒看歌詞不過有種好像很琅琅上口的感覺,somebody somebody 個不停 XD
最後合聲乍然消失,只剩下一個清澈的吉他和人聲,帶著一點回音的效果。接著又開始把聲音疊進來。話說我覺得 Doves 還蠻多這種做法,就是在聲音重重疊疊的正高興的時候,來一個乾乾淨淨的大對比。這麼說來,我覺得他們很喜歡對比.....所以就很少一首歌是真的從頭澎湃到尾的,或是從頭撫慰人心到底的這樣。

整體來說整張專輯都蠻好聽的~雖然10-03因為金曲老歌時間太長所以對我來說有點太溫吞,不過整體沒有甚麼歌是我不喜歡的,嗯,應該說整體來說我都還蠻喜歡的吧。

最近聽的Placebo,Travis似乎也都有這種特質,就算一整張都沒有特別的愛歌,也不會有甚麼歌是特別讓我不能接受的。(不像那個M.I.A.啊,會讓我頭痛啊。)

2009年3月24日

F2:留學生眷屬可以做的十件事

美國的簽證種類繁多,留學生拿的是F1,而留學生配偶和小孩拿的則是F2簽證。基本上F1簽證是個限制很多的簽證,要有全職學生身分、一個星期工作時數不得超過20小時(暑假是40小時)、必須要滿足學校的最低學分限制等等。

不過F2簽證的限制更多,是不允許工作、並且也不能當全職學生;而且只要F1身分失效、F2也跟著要滾出美國。簡單說,你是因為F1的關係才能夠留在美國,【留學生的眷屬】是唯一的理由,這個理由消失了,你也當然要滾蛋囉!

也因為這種種限制,大家普遍對 F2 的印象都是閒閒沒事最好煮飯生小孩(而且通常會直覺是女性,雖然男性當然也可以是F2身分)。不過如果你暫時沒有想生小孩的打算、又對研究如何作台灣小吃沒特別的興趣,還是有其他事情可以作的。

01)去社區大學修課。
如果你英文不好可以念英文,如果英文很好了可以考慮學第二外語;不想念語文也有各式各樣課可以上。需要注意的是F2可能會有學分限制(比如一學期不能超過六學分之類),這要先打聽清楚。

社區大學可以讓你學新東西之外,還可以讓你交到除了你的留學生配偶的朋友圈外、屬於自己的朋友。

02)當義工。
美國有各式各樣的義工組織,你可以找一個你有興趣的、可以貢獻專長的組織參加。除了擴展生活圈外,這也可以當作你的履歷一部分,對於日後就業或就學可能都有幫助。

03)參加當地團體的活動。
喜歡登山健行就去參加登山健行的團體,喜歡打高爾夫球就去找高爾夫球球隊參加。不過這個大概就比較花錢,自行斟酌。

此外,ㄧ般當地的公立圖書館都可以辦借書證,圖書館也常常會有免費讀書會可以參加。ㄧ方面練英文,ㄧ方面認識不同人。

04)上網寫部落格、培養新興趣。
立志當ㄧ個學有專長的宅男女、網路達人,說不定下一個部落格天王天后就是你!網海無涯,你要找各種奇奇怪怪的資訊都可以找得到,然後就可以研究很久。而且這成本非常低,只有宅在家裡呼吸,其他費用都含在基本費裡。

甚至,你還可以在網路上遇到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社交功能也不比參加真正的團體差喔!

05)準備你想了很久但ㄧ直沒空準備的證照考試。
常見比較吃香的美國證照,像是精算師、CPA/CFA,或是資訊相關的證照,如Java系列、Oracle系列等等等。這些證照台灣也很流行,不管未來是在哪裡發展,考起來也不吃虧。

詳情與個人領域有關,就不一一舉例了。

06)申請學校也去當F1。
——厭倦每次都被介紹這是某某人的老婆/老公,好像自己是個配件、沒有自己的名字了嗎?
——厭倦每次都被問這麼閒閒沒事幹、為什麼不趕快生個美國人了嗎?
——厭倦被人莫名地酸說當少奶奶真爽真享福了嗎?
——厭倦被莫名地標籤為洗衣煮飯黃臉婆(公)了嗎?
——厭倦眷屬保險就是莫名地比學生保險貴了嗎?
——厭倦過了幾年可能還是沒有辦法工作,學經歷毫無變化、似乎一事無成只有陪讀了嗎?

那麼,你可以考慮也去唸書申請學校。

準備GMAT/GRE/TOEFL/SOP,也可以讓你充實你的F2生活。畢業後就算沒有找到工作至少多了一個學歷。這比較花錢,所以可以好好考慮。

但是誰規定只你的配偶可以有夢和圓夢(和花ㄧ大筆學費、造成你的生涯規畫困擾)呢?而且反正他如果還要讀很久的書,說不定你已經可以念完書、找到工作、甚至辦身分了呢。更何況搞不好你條件夠好,還可以申請到獎學金/RA/TA,也不一定真的會花很多。反正拿到 admission 再煩惱要不要就讀也行。

07)旅行。
其實沒規定F2要一直和F1住在一起,而且如果你去某些低消費國家旅行,說不定花的費用跟你宅在某些美國城市呼吸是一樣多的。何不把握在美國當F2的簽證和地點優勢,把整個美洲都攻略下來呢?如果把F2當成是人生中的一個長假,那旅行也未嘗不可,不是嗎?

08)種菜。
我不是在開玩笑,真的有認識一對PhD夫妻和學校租了一塊地種菜(見種菜爾灣處)。種出來菜又漂亮又好吃,賣相和超市裡的有得拼,因此基本上他們家不買菜只買肉的。省錢又能做環保,一舉二得。

不過這講求天時地利人和,緣分和天分缺一不可,都市型或者地處寒冷區域的大學不適用。

09)投資。
你可以利用時間,早上做美股,晚上剛好可以看台股。美國有各式各樣的金融商品,很多基金都不需要手續費。當然,風險自負。

如果你在美國開設投資帳戶,請注意投資利得必須繳稅;相關稅務問題請先做研究。

10)開創事業第二春:
其實你可以想一想自己當老闆的可能性!

就我所知,有些人會做網拍、有些人則從事代買服務。但這部分牽涉收入,也有些灰色模糊的規避稅務的方法,也許也要小心是否會改變簽證的先決條件(比方說變成從事有收入的工作?),需要好好研究。關於此點,我就沒有太多研究了。

需要特別註明的是,F2簽證持有者固然不能工作,但是如果有雇主願意幫你辦理可以工作的簽證(像是美國公司為外國人辦理的H1簽證、或是外國公司外派美國的L1簽證,或甚至幫你辦綠卡),只要轉換身分之後,你也可以合法用新簽證工作。只是通常沒有美國當地學歷的人要找到願意幫你辦理簽證的雇主不容易,但不代表完全不可能。也有聽說過F2到了美國很幸運找到願意辦身分、開始工作的例子。

當然.....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和許多人的刻板印象ㄧ樣,煮飯洗衣生小孩。生了小孩大概也可以很忙碌,然後大家都會告訴你生美國人果然划算,久了你就也覺得好像真的很划算。而且親子相處的機會~無價。

一般來說,就算有TA/RA的收入,留學生家庭也九成九會符合低收入戶的標準,所以你可以研究一下你所在州的低收入戶的社會福利,許多從產檢到分娩都有補貼;小孩生下來之後政府也多有補助。小孩難免有些小病小痛,美國醫療費十分昂貴,有無補貼是天壤之別。各州狀況不同,需要多研究研究。另外,如有幼齡子女,許多學校也會提供 Preschool 給留學生的子女就讀,務必多多打聽。

除此之外,也有許多留學生眷屬參加團契的(如果你信教)以及以此延伸的各種活動,認識其他留學生家庭結伴去買菜和結伴進行各種活動....等等。

多擴展自己的交友圈很重要,培養自己的生活重心也很重要,免得和你的另一半很快相看兩厭、又整天管東管西。

要如何得到想參與的當地團體的資訊呢?

善用你的眷屬在校資源,學校的國際學生辦公室可以提供協助。因為他們不會主動理會F2,所以你要主動去煩他們讓他們感受到你的需求;為了讓你趕快去煩別人,他們會很樂意提供當地資源給你參考的

2009年3月17日

落腳北加州

也許有些人知道我2/20跑去北加某個學校面試的事情吧。和老師約的時間是13:00、日正當中,沒想到走出來的時候已經是17:00、霞雲滿天了。

雖然剛談完的時候有些問題答得不是很好,但總體還是覺得心情和氣氛不錯;過了幾天就開始產生自我懷疑,覺得某某問題回答得真爛,這麼多都答得哩哩落落真是太糟糕了。總之就是患得患失起來,最後心理上已經自暴自棄、覺得錄取無望了。

沒想到,上周五收到這間學校的錄取通知。

這也是我最後一間還在等結果的學校了。所以我不會搬去西雅圖、也不會搬去匹茲堡,而是要搬去灣區了!還蠻開心的,收到錄取通知時發現果然自己還是比較想念的是這一個Program。

現在希望可以爭取RA。所辦跟我說申請時間已經過了,但如果我遞申請出去,她還是會幫我排入後補。如果有缺的話,再看看有沒有機會。不過有個問題就是,這幾個研究領域我都不熟啊!要寫這篇Essay把自己推銷出去,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呢。

我覺得這個領域像是個圍城,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前幾年本以為自己已經跳出這個領域了,兜兜轉轉又回來了。這就是人生啊~(茶)。

2009年3月15日

黃麗玲(A-Lin)- 位置 (阿鍾創作MV)

星期日的午後,收到一封朋友寄來的e-mail,裡面附了一個連結。

原來是朋友的朋友自己創作拍攝的MV。

然後我們朋友在裡面客串演出男主角(們)--可能有點分不出來,不過他們是一對雙胞胎嘛。取景全部都在USC校園內外,一整個都是我認識的地方(和人)啊!真是太有趣了。所以一定要來推一下的啊!



導演的網誌:阿鍾MV創作空間 http://www.im.tv/myvlog/arvinchung

2009年3月7日

Long Beach 水族館印象

適逢周六、陽光正好,便與pc計議著出去走走吧;於是決定去 Long Beach 的水族館。

當我走進水族館後——

(看到章魚):啊!好久沒吃章魚燒了!
(看到海鰻):想吃蒲燒鰻.....(淚)
(看到Sea Bass):這種魚是可以上餐桌的吧?
(看到帝王蟹):想吃帝王蟹~順便去北海道泡湯就更好了~(咬手帕)
(看到龍蝦):昨天的龍蝦意麵只吃到一小片!(恨)
(看到螺):這個炒九層塔好!順便配啤酒就更棒了.....(開始尋找海瓜子的身影。)
(看到水母):水母應該有毒不能吃吧。(無趣)

結論:我應該去的是99元海鮮快炒店而不是水族館?(謎)
(喂喂~這種感想和結論是教壞小孩吧!)

不過其實Long Beach 水族館設計十分用心,寓教於樂;有許多家長帶著小朋友一起出來。整體來說大型缸展示也蠻多的,包含一個兩層樓高的展示缸、海底隧道等,而且展示缸除了海裡的生態環境,也會把岸上的風景做出來。像是北加的海岸,就有強烈的洋流潮汐和岩岸,這一點模擬得很真實。整個動線規劃、人潮控制都做得很好,所以雖然人很多,卻不會像屏東海生館那樣全部的人都擠在一起的感覺。

不過加州附近的海域畢竟屬於溫帶,溫度低、海洋生態就沒有墾丁的熱帶海域有五顏六色的熱帶魚、珊瑚、海葵等等漂亮,雖說館方也有部分熱帶海洋的展示缸,但這部分的規模和屏東海生館還是差蠻多的,比起來還是後者比較有視覺震撼效果。

不過這邊除了有台灣看不見的溫帶海洋生物外,還有海獅、Seals、水獺、樹蛙、會潛水的鴨子(真的很有趣,感覺像是快要演化成企鵝的鴨子),竟然也還有鸚鵡!(這些東西也算是水族嗎?....真是讓人猜不透啊。)

總之在快樂的水族館(海產店?)一遊之後,我們就去華人超市買菜。

於是主婦我就買了冷凍虱目魚肚、冷凍文蛤、冷凍中卷、冷凍蒲燒鰻、新鮮羅勒......晚餐是羅勒文蛤義大利麵+燙菠菜+虱目魚肚湯——希望冷凍的水族們不會不新鮮啊!(一整個怨念很深啊。)

PC總結性發言:「你應該去日本料理店。」

2009年3月6日

What's Coachella?

前陣子在 MSN 暱稱上掛著「Coachella 2009 4/17-4/19」,常常會有人問我這是甚麼。嗯,它是一個大型搖滾音樂祭,有五個舞台、為期三天,在加州的 Coachella 這個地方演出。

但即使這樣解釋似乎還是不夠清楚。

感謝 cloudwind 找到的影片,這是個記錄片記錄 Coachella Valley Music & Arts Festivals (1999-2005)的宣傳影片。更多資訊可以點閱這裡。就讓大家直接看一下 Coachella 是甚麼吧!喔耶~!

PS:其實也可以看一下隔壁我放的 widget 啦(裡面vedio,line up,還可以聽這次有來的團的一些歌)。話說我為了塞下這個widget還不辭勞苦地調整版面耶,可是到底有沒有人看呢?(淚)

2009年3月5日

[Peru0125] Cuzco 城市印象

圖說:庫斯科的夜景。終究由於不夠穩定的關係,即便在傻瓜相機的小螢幕裡看起來還算清晰的照片,輸出到電腦時便慘不忍睹。或者這也和我對庫斯科的印象類似吧,雖是住了四夜,卻在記憶中始終有些模糊。

在Arequipa往庫斯科的夜車上突然醒來,驚覺窗外夜雨霖霖。巴士在蜿蜒曲折的山路間行進,幾次讓我身體陡然歪到另一個方向。

清晨六點,我們到達庫斯科。天才亮不久,青石鋪就的街道仍然濕漉漉的。

在這之前的旅程並沒有感受到太多雨季的影響。利瑪只在午後飄一點小雨,「沾衣欲濕杏花雨,撲面不寒楊柳風」的那種;納斯卡則是日頭赤燄燄地刮著風沙,連街上的聲響都要一併蒸發,人與狗都懨懨然無生氣;Arequipa呢?那裏的山水是黑山白水,山是一片光禿禿的山,一年的降雨量十分有限;而城市則是殖民風格的,像是複製了西班牙城市風景片段。

但庫斯科不同。

它在海拔三千三百公尺的地方,在這個季節裡會淅瀝瀝下起雨。水流順著青石磚的縫隙一路蜿蜒流下,窄窄的街道只建了一人寬的人行道。在印加人的規劃中,原始的城市猶如一隻豹,那豹的頭位在Sacred Valley,弓著身體匍伏著,彷如即將躍出、收割獵物的生命。然而,嗣後由於人口暴增、都市擴大,那隻豹的身形也就湮沒在人群之中了。

走在這個都市,高海拔讓人有點喘不過氣,還要上上下下走著階梯和斜坡才能到達要去的地方。青石磚在車子輾過去時會發出轆轆的聲音,冷不防會有車輛從旁邊的街道竄進來、不曾減速地轉彎,叭啦叭啦地按著喇叭宣示著路權。

在印加的年代,庫斯科是首善之都;即便今日,它亦是通往馬丘比丘(Machu Picchu)的城市。觀光客來秘魯,或者不一定會去看那斯卡線,或者不一定會去看Chan Chan City,但必不會錯過庫斯科和馬丘比丘。

庫斯科的城市裡有些印加遺跡,最著名的除了印加古牆的十二角石之外,便是太陽神殿了吧?

圖說:太陽神殿的外觀,便只是一個不起眼的教堂。後面連著修道院的建築,現仍有修士居於此地。諷刺的是,遊客會來參觀這個景點,卻是因為印加的遺跡、而非天主的聖殿。但我相當程度懷疑,這個修道院的經費收入,很大部分來自遊客門票收入呢?

圖說:太陽神殿的內部。上有天主教堂,下有印加太陽神殿的特殊狀態;部分教堂的牆壁仍可看出是建築在印加牆壁之上。

印加人建起神殿膜拜太陽,為石牆覆上金箔、獻上黃金打造的駱馬與各式祭品,讓黃金榮耀太陽神。而後,西班牙人來了,在神殿原址上蓋了一座更大更恢弘的教堂與修道院敬拜上帝。他們運走神殿裡的黃金雕飾與貢品、熔為金磚運回西班牙,拆毀神殿,用印加人切割的石頭建起了天主的教堂。1650年、1950年與1986年,教堂三度因地震而毀壞,但太陽神殿的基座仍完好無恙。1986年後,秘魯政府將太陽神殿舊址與教堂並存,成為博物館。

「我來,我見,我征服。」凱薩大帝如是說。在被征服者的神殿上建築自己的宗教建築,也許更能彰顯征服者的姿態吧。

也許是淡季,約莫是淡季。庫斯科的街道上冷冷清清,只有幾縷陽光透過厚重的雲層穿進來,如長空的寂寥。我走在青石的街道,看著那殖民風格的高大的門戶與鏤空的窗台,恍然間想起鄭愁予的詩。

也許某一個高高的窗台後,也有一畦金線菊、和一個等待的婦人吧。

情婦/鄭愁予

在 一青石的小城 住著我的情婦
而我甚麼也不留給她
祗有一畦金線菊 和 一個高高的窗口
或許 透一點長空的寂寥進來
或許....而金線菊是善等待的
我想 寂寥與等待 對婦人是好
所以 我去 總穿一襲藍衫子
我要她感覺 那是季節 或
侯鳥的來臨
因我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種人


2009年3月3日

[Coachella 2009] Morrissey

圖說:The Smiths in 1985. Left to right: Andy Rourke, Morrissey, Johnny Marr, Mike Joyce.話說那時候的 Moz 還是很青春憂鬱的小生路線,現在則是個騷包又愛賣肉的中年大叔~(毆)。

"I just sing the songs that please me and I don't try to please anyone else. I don't ask people what they think about them."
-- Morrissey in BBC Interview (2009)


Morrissey 委實是個很有特色的人。他宣稱無毒、無藥、無性生活(雖然作品裡談論性的部分可不少),肢體動作極端豐富(十分花俏啊),又常有驚人之語。是個很有話題性的人物。

身為前 The Smiths的主唱,他的清亮聲線和吉他手Johnny Marr 錚錚吉他聲,構成了The Smiths 的最主要印象。身為The Smiths主要詞曲創作者,他所寫作的歌詞打動人心,對於少年維特的煩惱、青春的苦悶與疏離,著墨甚多。

The Smiths 專輯作品一覽:
The Smiths (1984)
Meat Is Murder (1985)
The Queen Is Dead (1986)
Strangeways, Here We Come (1987)

當然,搶錢的精選輯或是Live版本就多不勝數了。可以從 wiki 看到一覽表

關於 The Smiths 的精彩中文介紹:
Join【夢迴依然失落-- The Smiths】in 搖滾尼希利

1987年,The Smiths解散,Moz開始自己的單飛生涯。前期的專輯雖然也取得不錯的成績。

1996年,The Smiths 的前鼓手Mike Joyce由於不滿 The Smiths 的版稅,聯合貝斯手Andy Rourke把吉他手Johnny Marr 和主唱Morrissey一狀告上法庭。由於Marr和Moz是主要詞曲創作者,以往都是各分得40%的版稅,Joyce和Rourke則是各拿10%。法院最後判決是Joyce獲得一百萬英鎊的賠償、並有The Smiths 25%的版稅(Rourke因債台高築所以之前就和解了,繼續拿10%的版稅。)雖然 Morrissey 試著上訴,後來仍是敗訴。

雖然當初是一起玩音樂的朋友,但在利益交葛之下反目成仇的例子真是比比皆是。(又讓我想到Pink Floyd解散後也是互相告來告去。)Moz當時曾說自己是"...under the scorching spotlight in the dock, being drilled..." with questions such as " 'How dare you be successful?' 'How dare you move on?'". (這是螃蟹理論的英文版嗎?)並說了:"The Smiths were a beautiful thing and Johnny [Marr] left it, and Mike [Joyce] has destroyed it.”

嗣後,Moz在1997年的作品市場反應極差,於是銷聲匿跡。一直到2004年又成功復出,之後又繼續推出新專輯。其實Moz單飛後已經推出十張專輯,甚至還較當初 The Smiths 推出的專輯數目還多許多;但The Smiths 的包袱實在太過沉重,直到今年二月的BBC專訪,他都還提到他不想沉溺於過去、而也不想要重組The Smiths。

從某個角度看,似乎也不該把 Morrissey 當成 The Smiths 前主唱比較好。要不然歌迷和他本人應該都會很失落吧?

Morrissey 單飛之後的作品一覽:
Viva Hate (1988)
Bona Drag (1990)
Kill Uncle (1991)
Your Arsenal (1992)
Vauxhall and I (1994)
Southpaw Grammar (1995)
Maladjusted (1997)
You Are the Quarry (2004)
Ringleader of the Tormentors (2006)
Years of Refusal (2009)
同樣地,也有不少搶錢的精選集等。

關於 Morrissey 的中文介紹:
Pulp【Morrissey – Who Put the ‘M’ in Manchester?】
袁志聰-Morrissey:老摩有火
海德【Morrissey / I Have Forgiven Jesus】@ Never Understand
Morrissey - Ringleader of the Tormentors 單曲試聽
海德【搖滾人生五十才開始:《Years Of Refusal》】@破報
更多試聽:Morrissey @ MySpace Music

官網討論區有不少人是看過最近 Morrissey 的演唱會,據說典型的 Set List 會是 6首 The Smiths的歌 + 6首 Old Moz + 8首新專輯的歌。從Morrissey MySpace 的行程看來,他要演出的時間會是晚上八點呢。不知道會演出幾小時?我想他演出之後就會是 Paul了吧。(可能的Set List參看註一)


圖說:post-Smith 的 Moz 和 Marr。

講到最後我一定要八卦一下(我覺得我寫了整篇其實就是想要講這個)。Morrissey和 The Cure 的主唱 Robert Smith 互相看不順眼許久。

最初的起因是據Robert 的說法是,當初某訪談問Morrissey三個史密斯(Robert Smith、Patti Smith和另外某個當時很紅但後來Robert也忘了是誰的Smith)如果要他開槍選一個史密斯射死,他要選誰。(這甚麼挑撥離間的問題啊!哈哈!)

Robert提到,以Morrissey一個吃素的傢伙,應該不是回答說「射死我吧」(有這麼自我犧牲的人嗎?)不然就是「誰也不射吧」。」畢竟這三個史密斯都和他無冤無仇嘛。結果Morrissey的回答竟然是:「應該把這三個史密斯排成一排,然後我會開槍把他們一起幹掉。」Robert聽到轉述之後覺得有種躺著也中槍的感受,於是樑子就結下來了(這實在太爆笑了啊!)

後來Robert抱怨人家都給他貼黑暗歌德風標籤的時候,又把Morrissey牽拖進去:"…你們看看Morrissey,他才是專業抱怨者(professional complainer)!"

其實2006年的時候 Moz 還曾經針對美國總統發表評論:「他們不該開槍射殺雷根,應該開槍射殺布希。」此言一出,當然又引起一陣風波。(你一個英國人針對該射殺哪個美國總統發表甚麼評論啊?)

只能說,M先生講話實在是太酸了啊!(是說講話酸的人實在太多了這樣。)

下面放幾個 Youtube 上的 clips:

The Smiths- This Charming Man (Live 1983) 這個 clip很難得,因為早期演出的通常是從錄影帶翻拍,品質很差,但這個應該是重製版來的。這首據說是 Morrissey 絕對不會演出的。因為當年太紅有太強烈的 The Smiths 標籤,所以才更不願意演出...這種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吧。(大概也演出得太煩了這樣(毆))


The Smiths - Meat Is Murder (Live @ Madrid) 不知道是哪一年的版本。感覺是官方版本。


MV - The Smiths -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 (Spanish) 我覺得西班牙文版聽起來真是怪怪的,哈哈哈!


The Smiths - Shakespeare's Sister (Live Release 1987 Warner Music Japan) 看著看著,我好像漸漸適應了 Morrissey 的舞台風格了(爆)。


Morrissey - I Have Forgiven Jesus (MV) 我覺得這首歌很好聽!推薦。


Morrissey - The More You Ignore Me, The Closer I Get (TOTP) 話說我覺得這歌詞很變態,有種 stalker的感覺(默)。

Morrissey - I'm Throwing My Arms Around Paris (MV)
Morrissey - I'm Throwing My Arms Around Paris


註一
論壇裡提到的可能演出的 The Smith 歌曲:
There is a Light / Shoplifters... /Hand In Glove /How Soon Is Now /Bigmouth Strikes Again/Headmaster Ritual/A Rush and a Push.../Shakespeare's Sister/Meat Is Murder/Stop Me If You Think.../Last Night I Dreamt.../Panic/London/Half a Person/Rubber Ring/William It was Really Nothing/Girlfriend in a Coma/Please Please Please Let Me..
推薦聆聽的Solo:
Viva Hate/Your Arsenal/Vauhall and I /(the new one) Years of Refusal
Bona Drag/Beethoven was Deaf (live)/You are the Quarry/Kill Uncle

2009年3月1日

[Coachella 2009] The Cure


圖說:話說 The Cure 的團員實在更迭太頻繁了~這張照片就聊作代表吧。The Cure in 1987: 左起為Roger O’Donnell、Lol Tolhurst、Porl Thompson、Robert Smith、Boris Williams、Simon Gallup。
"It's so pitiful when 'goth' is still tagged onto the name The Cure [...] We're not categorisable. I suppose we were post-punk when we came out, but in total it's impossible [...] I just play Cure music, whatever that is." 
–- Robert Smith 2006


這兩天都沉浸在The Cure的音樂中。雖然典型的 The Cure出現時都頂著蓬鬆的亂髮、一臉慘白、又有著血盆大口,不過的確就如同靈魂人物Robert Smith說的,他們的音樂從清新脫俗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一直到詭異慘淡、猶如秋墳鬼唱詩的風格(即所謂歌德風)都有。

對於這次在 Coachella 2009 上到底他們會演出多久、會演出多少曲目,官網上議論紛紛,從75分鐘的版本一直猜到3小時。不過由於是車輪戰性質,三小時應該是不可能的吧!

這次很幸運地找到了 Jenny 中文網誌"What's wrong with a little destruction?"系列介紹 "This is The Cure",強烈推薦閱讀!內容紮實,有八卦有講評,雖然還沒有全部完結(我會密切注意連載的 XDD),不過不管是The Cure的舊雨新知,都是溫故知新的最佳良伴!另外 Jenny 針對最新專輯也有系列追蹤報導,也一併附上。

可對 The Cure 一覽全貌的介紹:
Join 【懸崖邊的脫衣舞孃-- The Cure 】in "搖滾尼希利"
("搖滾尼希利"紙本書已絕版。所附上連結為 Join 的 blog - Join的拐角處

既然說是為了 Coachella 做準備,官網上有一篇關於可能出現的 Set list討論可以順便看一下!Click Here
2007/10/06 Live 的 Set List
2008/05/25 live 的 Set List



THe Kiss Live (2002) 這個我超愛的!


Burn (電影”The Crow”主題曲) –據說自從少了鍵盤手之後,不太會出現在現場演唱的Set裡。不過我還是很想聽聽看啊!


MV- Lullaby 這真是太詭異的一首歌了,可是實在很歌德很有趣啊!我覺得超適合配提姆波頓的電影!


MV-Why Can't I Be You? 超嗨超歡樂。穿著奇異服裝跳著怪怪舞步的 The Cure....XDD


If Only Tonight We Could Sleep 
我也很愛的 Placebo & The Cure 的這個 Live 版本。前面的前奏很有東方風的感受。


奇妙的合唱版本 Play for Today (live @ Mexico 2007)
為了彌補現在的團員缺少鍵盤手的遺憾,現場觀眾高興地合唱原本應該是 Keyboard 的旋律~~實在太歡樂太嗨了啊!!沒有觀眾自發性地當Keyboard的角色,這個演出就不夠 Play for Today 了啊!!

這裡還有Jenny的怨念文。XD

Play for Today 本來的錄音室版本(不能嵌入,所以請點選連結)。 可以和上面的版本對照!XDDD 

The Cure 唱片一覽:
Formation and early years (1973–1979)
Three Imaginary Boys (1979)
中文網誌
This is THE CURE: Part 1, Boys Don't Cry

Gothic phase (1980–1982)
Seventeen Seconds (1980)
Faith (1981)
Pornography (1982)

中文網誌
This is THE CURE: Part 2, Seventeen Seconds
This is THE CURE: Part 3, Faith
This is THE CURE: Part 4, Pornography
This is THE CURE: Part 4.5, Japanese Whispers

Increasing commercial success (1983–1988)
The Top (1984)
The Head on the Door (1985)
Kiss Me, Kiss Me, Kiss Me (1987)

中文網誌
This is THE CURE: Part 5, The Top
This is THE CURE: Part 6, The Head on the Door
This is THE CURE: Part 7, Kiss Me Kiss Me Kiss Me

Disintegration and worldwide success (1989–2002)
Disintegration (1989)
Wish (1992)
Wild Mood Swings (1996)
Bloodflowers (2000)

中文網誌

話說 Jenny 系列連載還沒連載到這個時期的 The Cure。XD [3/2更正:有寫到 Disintegration!已經用力催稿了~XDDD]

看看另一篇也寫得很讚的 Disintegration 的評論吧!
The Cure - Disintegration @ CINERAMA

對了,這篇提到 Shout Out Louds 聲音很像The Cure,恍惚勾起我的回憶。這個團 Coachella 2008有來參加耶!我還記得我和 cloudwind 聊天說這個團的團名很憤怒,但是聲音卻很清新脫俗,一整個花草風~!(文章見此

[更新05/15]
This is THE CURE: Part 8, Disintegration
This is THE CURE: Part 9, Wish
This is THE CURE: Part 10, Wild Mood Swings

This is THE CURE: Part 11, Bloodflowers

Recent years (2003–present)
The Cure (2004)
4:13 Dream (2008)

中文網誌
Jenny 對 4:13 Dream 的追蹤相關報導! XD

新聞插播
新聞插播,pt. 2 The Only One
新聞插播,pt. 3 Freakshow
新聞插播,pt. 4 Sleep When I'm Dead
新聞插播,pt. 5 The Perfect Boy
新聞插播,pt. 6 New Cure Album 4:13 Dream
10 Things You (Might) Need to Know About 4:13 Dream

話說天團們的成員總是分分合合,以下列出 The Cure 的團員。(資料來自wiki)值得筆記一下 Jenny-10 Things You (Might) Need to Know About 4:13 Dream 裡的 #5:

"5.別看The Cure老是在分分合合,看起來總是在換人,即使最資淺的團員在團中的資歷也比一堆現在的樂團團齡長:鼓手Jason Cooper已經待了13年,吉他手Porl前後加起來有15年,貝斯手Simon Gallup有27年,至於Robert本人就不用提了,The Cure的33個年頭哪少得了他呢?"

Members
Robert Smith – lead vocals, guitar, keyboards, six-string bass (1976–present)
Simon Gallup – bass guitar, keyboards (1979–1982, 1985–present)
Porl Thompson – guitar, keyboards (1976–1978, 1983–1993, 2005–present)
Jason Cooper – drums, percussion (1995–present)

Past members
Lol Tolhurst – drums, percussion, keyboards, drum machine, other instruments (1976–1989)
Michael Dempsey – bass guitar, vocals (1976–1979)
Matthieu Hartley – keyboards (1979–1980)
Phil Thornalley – bass guitar (1983–1984)
Andy Anderson – drums, percussion (1983–1984)
Boris Williams – drums, percussion (1984–1994)
Roger O'Donnell – keyboards, percussion (1987–1990, 1995–2005)
Perry Bamonte – keyboards, guitar, six-string bass (1990–2005)

The Cure 討論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