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jeanystalk@gmail.com

2024年10月26日

讀《魚為什麼不存在》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為什麼魚不存在:關於失去、愛與生命的本質,踏上追尋人生意義的解答之旅

Why Fish Don't Exist: A Story of Loss, Love, and the Hidden Order of Life

讀墨AP:https://moo.im/a/6bmrJO

Lulu Miller /譯者: 閻蕙群 /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 2024/03/07

字數: 100,038

關於自然博物學家的故事,大衛.喬丹是19世紀的分類學家,也是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創校校長。

應該算傳記(?)

這本書真的太有趣了!

我以為我要看魚類的自然科普書,結果變成博物學家的勵志故事,還搭配了作者童年的存在主義第一課。

我以為我看的是博物學家的勵志故事加上失戀作者的心靈成長佐存在主義討論,結果變成了古典推理黃金時期謀殺案:

夏威夷度假的貴婦意外身亡,疑似番木鱉鹼,還有薑汁麵包!超級阿嘉莎風的廚房謀殺系列!

這種組合搭配,阿嘉莎的醍醐味有沒有!番木鱉鹼簡直在阿嘉莎的謀殺系列裡不知道出場多少次!

然後我以為是推理小說,又進入了歷史現場討論優生學和社會達爾文演化論,以及絕育法案!

當我放棄了自然科普書的期待,最後一章轉回來為什麼魚不存在!

我覺得比《羽毛賊》還劇情急轉直下,真是人生比小說還有趣!

——⚠️防雷分界線⚠️——

這本書雖然不是虛構小說,但是我覺得還是防一下雷好了,不知道劇情會往什麼方向發展的閱讀體驗真的很讚喔。

———⚠️防雷警告⚠️——

不過其實繼續往下看其實也沒關係啦,都公開資料了。

——⚠️防雷分界線⚠️——

博物學家路易•阿加西(Louis Agassiz)的自然階梯:

阿加西相信自然中隱藏著上帝所造之物的神聖等級,只要加以採集分析,就能從中獲得道德上的指引。
聲稱自然中暗藏著一個區分物種優劣高下的「分級」制度,可以當作我們的道德準則,這樣的想法其實由來已久;亞里斯多德就曾設想過大自然中有一把梯子,他的概念後來被拉丁化成為「Scala Naturae」一詞,意思是「自然之梯」;所有生物會從卑微到神聖,依序排列在這個梯子上,人類在頂端,其次是動物、昆蟲、植物、岩石等。
阿加西認為,把萬物按適當的順序排列,人不僅能看出神聖造物主的意圖,說不定還能看到如何讓人類變得更好的指示。阿加西認為其中有些等級是不言而喻的,就從姿勢來看吧,人類能雙腳站立「仰望天空」,就明顯揭示人類處於階梯的高位,反觀較低等的魚類便只能「匍伏於水中」。
阿加西認為,魚類的骨略結構(其頭骨、脊椎與肋狀突起)和人類極其相似,乃是對人的警告,提醒人若無法抑制衝動,恐將萬劫不復,他說:「道德和智能使人和魚有別…人若能善用兩者,則可登上靈性的頂峰;若棄之不用,則可能淪為最卑下之人。
阿加西上了年紀之後,對於物種等級固定的說法略有鬆動,但那是因為他想要提出所謂的「退化」論;他主張即使是最高等級的生物,若不留神也會從高處墜落,壞習慣會導致一個物種的身體和智能雙雙倒退。阿加西把自然視為神聖的文本,認為即便是最無趣的蛞蝓或蒲公英,只要用心觀察,就能從中獲得心靈和道德上的指導。

博物學家路易•阿加西(Louis Agassiz)

19世紀中葉到末期很有名的自然博物學家,但被演化論的洪流掃進歷史的塵埃裡。是本書主角史丹佛創校校長大衛的重要導師。

七歲的問題

作者七歲的時候問他爸說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他爸就給了一個很虛無的存在主義回答⋯⋯

我感覺自從我出生後,我爸就一直熱切地等著我問這個問題,而此刻他終於有機會告訴我:生命沒有任何意義,不必自尋煩惱;世間沒有上帝,沒有人在看著你,也沒有人在乎你;沒有來世,沒有命運,沒有計畫,不管是誰告訴你生命有意義,都不要相信。這些全都是人們為了安慰自己而幻想出來的東西,目的是為了驅散那令人害怕的感覺:一切都不重要、你這個人也無關緊要。但這就是事實,一切都不重要、你這個人也無關緊要。

這樣回答七歲小孩好機車啊XDDDD

他老爸還繼續說:

接著他告訴我,混亂是世間唯一的統治者,這股力量形成的巨大漩渦在無意間創造了人類,但很快就會毀滅我們。我們的夢想、目標和最崇高的行為,混亂全都不在乎。

並且表示作者還不如一隻螞蟻對地球來的重要。還繼續打擊幼小心靈:

他在胸前比劃著一條巨大而無形的時間線,說到「這麼長」一詞時,他還誇張地把手指捏在一起,「而且我們可能很快就會消失了!如果你放眼地球之外……」他喟嘆道:「那我們真的不算什麼,因為宇宙中還有其他行星,之外還有更多的太陽系…」

但後面就開始講作者的大姐以及他本人中學如何被霸凌,他的大姐高中輟學,然後作者本人在高中時自殺未遂⋯後來有個交往七年的男朋友,但她和一個女生出軌,所以和男朋友分手了。

因此,他決定開始寫大衛(Stanford 創校校長兼博物學家)的傳記。

大衛•斯塔爾•喬丹

Wikipedia

吸引她寫這本書的原因:

這就是大衛•斯塔爾•喬丹引起我注意的原因,我想知道究竟是什麼東西,讓他能無視於永遠不會成功的警告,不斷舉起縫衣針對抗混沌之力。他是否無意間發現了什麼訣竅,或是拿到了一帖藥方,能在冷酷的世界裡燃起希望?
再加上他是個科學家,令我多了分想像,讓他堅持下去的東西,說不定跟我爸的世界觀不謀而合。也許他悟出了其中的關鍵,知道如何在沒有未來的世界裡懷抱希望、如何在黑暗的日子裡繼續前進、如何在沒有上帝的垂憐下保有信念。

前情提要:

舊金山大地震,然後這位大衛的幾千隻魚類標本和他們的標示分家了。要重新辨識誰是誰想必相當困難。但大衛努力辨識,並決定拿縫衣針把標本和學名標籤縫起來,從此不怕大地震。

大衛在被舊金山地震震掉魚類標本之前,1883就電線走火燒掉實驗室裡的酒精和裡面他去美國到處捕魚捕來的魚類標本,以及研究資料和筆記。

不過他對這件事的結論很勵志:

但大衛•斯塔爾•喬丹本人倒是很看得開,並沒有被這場災難打斷工作,他揮去灰燼後,隨即回到全美各地的水域,企圖找回他失去的東西。他既未糾結於過往的努力、前功盡棄,也不認為自己的行為——妄想在混亂統治的世界裡建立秩序——是白費力氣。他聲稱這場浩劫只讓他學到一個教訓,那會是什麼呢?要保持謙遜?設定更合理的目標,而不是幫北美的每一種淡水魚編目分類?不是的,是:「發現新魚種後,立刻發表。」

把研究雲上傳之後燒掉就沒關係了(欸

過兩年他摯愛的老婆病死了。然後他在喪禮上發表了感人肺腑的感言之後就繼續向前,隔了兩年娶了他的一個大二學生。

感覺這件事19世紀末20世紀初真的很常見。⋯以及我開始發現作者的態度很微妙?🤔

十八歲的潔西一進大衛家,就把老大跟老二統統送去寄宿學校,當時伊蒂絲只有十歲,為此她終生與繼母作對,她在晚年的一份回憶手稿中寫道:「我當時就知道,我永遠不會叫她媽媽。至於最小的索拉則不勞潔西擔心,因為她在母親死後不久也因病去世了。

然後潔西就和大衛雙宿雙飛鶼鰈情深到處去抓魚。

就在此時,加州一對姓史丹佛的有錢夫妻,恰好得知大衛.斯塔爾.喬丹的大名,並聽說他是個開朗又勇敢的巨人,且「腰纏」數百項科學發現。這對夫婦的名字是利蘭 •史丹佛(Leland Stanford )與珍•史丹佛(Jane Stanford),他們在一八九〇年的某天,不遠千里從加州來到布魯明頓,詢問大衛是否願意到他們在加州帕羅奧圖(Palo Alto)設立的一所小型學術機構,擔任首任校長。
大衛對這份工作很感興趣,不單薪水優渥,那裡的氣候也很宜人,而且說不定有機會再去捕撈太平洋裡的魚類珍寶。唯一讓他有所顧忌的是這對夫婦,利蘭.史丹佛是個名聲欠佳的共和黨參議員,人們普遍認為他的財富來路不正當。而他太太則沒受過什麼教育,還喜歡透過靈媒跟已故的兒子聯繫。大衛擔心自己會淪為一個傀儡,不得不聽命於那兩個在道德和智力上都不如他的人,但是一想到……那麼宜人的天氣、那麼豐厚的薪水,大衛最終在一八九一年,宣誓就任史丹佛大學的創校校長,那年才剛滿四十歲。大衛到達帕羅奧圖後便發現,說服史丹佛夫婦讓他按照自己的意思使用他們來路不明的財富,其實並不困難。

強調了這麼多遍來歷不明的財富XDDDD

總之,舊金山大地震這次其實大衛真的蠻慘的,因爲大部分的魚都是他發現的新物種,所以舊金山大地震把所有魚和瓶子摔破混在一起,就變成他自己搞不清楚哪條魚在哪裡抓的的話,就沒人幫的上他的忙了。當時人類已知魚類,有1/5是他和他的團隊發現的,他的標本有幾千隻。沒有乙醇這些魚標本在外面不斷腐爛。

然後這本書講說第一次發現的魚標本是 holotype ;但後來損毀,就算再發現新標本,只能叫做 neotype。

總之,他身為校長還要主持很多罹難者的喪禮,安撫教職員和學生,重建學校,還有一直call out 場外支援叫遠方的同事送乙醇給他。他派了兩個同事幫他給魚標本連續48小時澆水。

作者一邊講他失戀又憂鬱症還酗酒的故事,一邊追尋大衛受到打擊之後怎麼還能站起來⋯正當我以為這本書自我成長的書,大談恆毅力什麼,話鋒一轉,接著開始寫自信心過高有什麼問題XDDDD

然後下一章大八卦!!!

史丹佛創辦人的珍,疑似番木鱉鹼中毒!!!

這個古典推理小說才會出現的番木鱉鹼,出現了!

有個史丹佛校友的退休醫生寫了一本書,專門講珍史丹佛死亡理由,夏威夷的醫生都覺得她是番木鱉鹼中毒。

大衛飛到夏威夷,找了一個私人專家,還沒有看過珍的遺體,最後出了調查報告說她是薑汁麵包中毒死亡(?

然後作者又在後面引用大衛本人的《魚類研究指南》:

「然後在該書的第四三〇頁,在名為〈如何捉到魚〉的那一節內容中,他向那些一直讀到這裡的讀者透露了一個祕密:他最喜歡用什麼方法來捕捉那些躲在潮汐池石縫裡的小魚?答案是投毒,那他推薦的毒藥是什麼?那是一種危險而強大的物質,他形容它是「世界上最苦的東西」—番木鱉鹼。」

書裡還有更多這個八卦的內容。

這本書後面還講到了優生學和美國的絕育。我很意外原來美國人很多不知道美國是最早提出優生絕育想法,而且付諸實行的國家欸。

最後一章竟然回歸看魚不存在的主題欸!大家知道魚類這個分類其實不存在嗎?

總之現在科學圈子裡面已經斃掉了「魚綱」,但出了科學圈子,一般人還是不能接受魚類這個分類不存在。

書後面還有討論題目,是預定給人家當讀書會討論的書,或是學校補充教材的吧!

Wikipedia :

實際上,從現代生物分類學的角度而言,目前占據陸地和絕大部分水域生態系統頂端的四足動物,都是在泥盆紀晚期由淡水肉鰭魚演化出來的一個演化支,在支序分類學上都算是魚類的一個主要適應陸生與半水生環境的旁支類群,因此廣義上「魚類」一詞可以代表所有脊椎動物。但從傳統的林奈分類法以及通俗意義的角度,「魚類」的定義並不包括四足類,屬於一個四足類外群的並系群。
現代生物分類學則取消了過去「魚綱」(Pisces)的分類階元,改為細分成無頜總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高綱等更符合具體演化支序關係的階元。

迴響:

本書出版六個月後,史丹佛大學和印第安納大學都決定將其校園中以大衛•斯塔爾.喬丹命名的大樓改名,校方是順應學生、教師和校友的要求,他們透過信件、文章、示威和網路留言,表達了希望改名的心聲。

讀敏迪《不當世界的局外人》

#Jeany讀書

#不當世界的局外人:當世界充滿變數,你需要不被帶風向的國際識讀力

讀墨AP:https://moo.im/a/ezGHNO

敏迪 / 究竟出版/出版日期: 2023/12/01

字數: 90,679

我發現,就在等小孩的游泳課的一個小時內,其實只有五十分鐘,我竟然就把敏迪的《不當世界的局外人》給看完了。

看著看著自動進入速讀模式,一頁的重點太少⋯真的太意外了。

我倒不是說這本書不好,但是這本書跟我本來預期的方向差太多了⋯雖然我也不確定我本來的預期方向是什麼XDDDD

我其實不太聽敏迪選讀,但我印象中覺得他很真誠很誠懇。

但這本書讓我不知道他的目標讀者是誰。

前後的部分實在太鬆,中間作為例子討論中東的部分、相對前後又顯得太緊湊;而如果用中東那部分的討論作為基準,那前後也太水了吧。

而且我覺得他如果要舉例說明媒體識讀,大可以選台灣人比較熟悉和關心的議題。選中東可能不是特別適合入門吧。就算為了表達國際觀以及立場中立避開台海問題,也可以講美國大選或英國脫歐之類的啊。

書裡的推薦網站,有些我,嗯⋯

總之這本書給我很奇妙的感覺,不知道他到底是給誰看的。

講媒體識讀,《打台灣不如騙台灣》,就很明顯從頭到尾調性很一致,他就是要給完全沒有概念的人看的,主要給很容易被認知作戰到的人看的,56個FAQ,走懶人包路線,篇幅都很短。

讀墨AP:https://moo.im/a/hpACRT

如果是看得下書的人,《真相製造》也很好。討論更深入。

讀墨AP: https://moo.im/a/02fgoq

總之我覺得敏迪裡面舉例中東的部分又太緊湊了。調性上上下下的不連貫。但基本上很鬆軟沒錯。

《打台灣不是騙台灣》才七萬多字喔,而且他的目標對象是輕鬆讀的,我覺得我雖然也很快看完,但應該看得比敏迪這本久。比較有料,雖然淺顯易懂,但我不會覺得很水,大體上都算是必要的。

敏迪這本九萬多字欸,反而讓我覺得很水,讀的時間更少。我也很傻眼。

講到新聞媒體立場,有一篇報導還蠻有趣的。

經濟學人分析2016-2022年新聞使用的詞彙,更接近共和黨還是民主黨。

從川普上任後,CNN、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都從中間略左變成更多使用民主黨的詞彙,而顯得更左傾。

可能原因是媒體的確變得更左傾,也有可能是共和黨發言更加遠離現實,而使得新聞使用民主黨語彙。

例子:

“unborn baby” vs “reproductive care”

“illegal alien” vs “undocumented immigrant”

最好笑的是經濟學人說他們中間😂

American journalism sounds much more Democratic than Republican

from The Economist

很好奇華爾街日報怎麼了,竟然沒有被納入。不過他文章講到用的詞彙來自學術研究,但沒有包含華爾街日報的詞彙。

我個人是覺得華爾街日報應該是要右傾才對,但川普2016上任後共和黨的詞彙就變得蠻極端而且很草根的風格,感覺和華爾街日報菁英調調不符合,不像Mitt Romney 就會和華爾街日報同調率很高。所以如果能分析華爾街日報應該會蠻有趣的吧!

另一篇報導:

Can you have a healthy democracy without a common set of facts?

from The Economist

結果經濟學人是擔心這些主流但比較不會亂講的媒體,因為發現讀者偏左而持續使用民主黨語彙越來越左傾;因此會造成保守選民完全不願意看,結果天天去看右傾媒體就得到一大堆假資訊,做出基於錯誤資訊的糟糕決定。

不過美國大選也快開獎了,到時候就知道了。世界都在等待結果啊!

羅馬史閱讀的心路歷程—進行式

#羅馬史 #書說

最近在看羅馬史,首先先推一下羅馬史書單小火堆,順便分享一下我最近羅馬史閱讀的心路歷程。

首先我覺得,看西方歷史學家的羅馬史入門書,要有個心理準備就是,雖然它定位是給一般大眾看的入門書,但是西方讀者的基礎羅馬知識和台灣人差很多喔!

這個意思就像是,就算現在課綱改過,台灣人對中國史的基本了解,一定還是比西方一般大眾對中國的了解還多!

我昨天和朋友講到我最近在讀羅馬史,她老公是義大利人。

他就說他老公超級不爽他們義大利的歷史課,說他們小時候都要學每一個羅馬皇帝做了什麼事,古羅馬學得超仔細。等到近代史就沒時間隨便學一下,講的很粗略(怒)。我在想不知道現在希臘人的中學課程,不知道會不會希臘神話、伊利亞德、特洛伊鉅細靡遺,然後近代史也是隨便教一教 XD

美國可能和歐洲比較起來,中學的希臘羅馬史也已經學得很隨便了,但是大概還是比台灣教得多。起碼我覺得他們希臘神話和古希臘羅馬都比我小時候篇幅多。美國人中學學古希臘羅馬加上拜占庭帝國,可能前後學了一個學期,還合併英文課學了一下希臘神話和蘇格拉底哲學之類的。美國人學希臘羅馬應該學的比歐洲人隨便了,歐洲人又大概比義大利人和希臘人隨便。

那當然美國人學中國史就學得很隨便,像是六年級學遠古到秦朝兩週,七年級學漢朝到宋朝兩週這樣。

我小時候國中學中國史,那是一個朝代一個朝代學,每個朝代重要的皇帝還要拉出來學,以前中國史就學了三個學期。高中又再讀了一年半。更別說到底國文課了。現在課綱改變之後不知道學多久,但可能也至少學一年或一個學期?

提到這個是因為,如果讀西方學者寫的羅馬史,就算是寫給普羅大眾對通俗讀物,他對讀者羅馬史程度的預設程度和台灣人一般程度,我覺得是有落差的。

就像金庸小說、甄嬛傳、二月河、馬伯庸之類的小說,是通俗讀物,但其實有預設讀者對於中國歷史有基本了解,但只讀過中學程度中國史的美國人落差程度是很大的。假設翻譯成英文,這些美國人要看這些書,可能還是會很吃力。

我會想到講這件事,當然就是因為最近看羅馬史感受這個代溝!🤣

先講 SPQR 這本書吧!

讀墨AP連結:https://moo.im/a/5vzCFI

今年會想到讀羅馬史,就是因為書友在讀這本SPQR。

此書作者 Mary Beard 瑪莉.畢爾德,是個出了名的會深入淺出講羅馬故事的美國阿嬤,但是吾友在讀這本書的時候,遇到非常大的困難!

因為作者敘述的時候,並不是照著順序講的,而是講到相關主題就橫越時空跳來跳去的講。這對於熟悉劇情人物的讀者當然沒有問題。

但是比方說,如果你從來沒聽過 Punic War(布匿戰爭),也沒聽過誰是 Scipio(台灣翻西比奧,但其實拉丁文通常從義大利文把c發音為/k/,所以讀成skeepio )或者 Hannibal(迦太基將領的漢尼拔,不是電影《沉默的羔羊》的漢尼拔醫生),那你就會很快迷失在歷史的迷宮裡。不知道畢爾德阿媽在講什麼,誰是誰是誰!

所以吾友跟我說,不然你趕快看一下羅馬史,這樣我們可能就可以互相討論劇情,也許讀起來比較容易一點!

但問題是,我已經買了飽受好評、馬可孛羅出版的 #名家談世界古代史 系列五大冊羅馬史買很久,在書櫃裡都沒看。

而且我還多了買一本不在這個系列的《羅馬共和的殞落》,所以我就不願意再買一本 SPQR 了。

所以我就說,好吧!那我就來讀書櫃裡的這些羅馬史吧!六本換一本來跟吾友伴讀一本SPQR,是不是很夠意思!

所以在九月初,我就打開了第一集,《羅馬的崛起》。

讀墨AP連結:https://moo.im/a/7xCGSU

《羅馬的崛起》是一本我「現在」很推薦的書。爲什麼說現在呢?

因爲九月份的時候,作為我人生中第一本羅馬史的課外書,我實在看得霧煞煞。

這本書非常有趣,博引各種考古證據來打臉羅馬史學家像李維等人的羅馬史,會用史料和考古證據互相印證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這裡就要介紹一下,目前羅馬史的史料,大部分是羅馬時代的司馬遷們寫下來的。

就像身處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其實作為後世人物並沒有身處鴻門宴的現場卻寫的彷彿他裝了針孔攝影機偷看一樣的鉅細靡遺,希臘羅馬時代的史學家們,很多也都是這個風格。

綜合書友們筆記,關於希臘羅馬歷史有貢獻的司馬遷們:

  1. 最早的歷史之父希羅多德 Herodotus,他是 484BC的人。
  2. Polybius 他是希臘人,在羅馬當人質。大約200-118BC,他寫史記"Histories"時,大約146BC ,他是 Scipio 打第三次 Punic War 時帶去隨軍親臨現場,這部分歷史最具權威。
  3. Livy 英文是念livie,大約59-17BC ,他就是純正羅馬人,是帝國初期奧古斯都時代的文人和公務員,他的《建城以來羅馬史》是少數保存至今的關於羅馬初期至共和時代的文字資料,雖然大半部分都佚失了。
  4. 西塞羅 Cicero,是羅馬共和末期當過執政官、也是位處權力中心的人物。他意見很多又很愛打聽八卦、寫信和朋友哭訴,留下大量作品、筆記、書信。
  5. 凱撒本人的《高盧戰記》、《內戰記》等,奧古斯都《業績記》,並整理了歷代凱旋的紀錄等等。

基本上羅馬王政時代到共和,主要參考這些人留下來的史料。後面的我還沒看到,暫時不知道。

總之,可以看出羅馬在起源傳說、王政時期(西元前六世紀)、乃至共和初期(西元前四、前五世紀)的史料,都是後人寫下的。

所以《羅馬的崛起》的醍醐味,就是用考古證據來驗證這些古羅馬史的真確性,比方說考證發現羅馬史裡面說的王政時期七位羅馬國王,很有可能只是反應羅馬人的起源傳說,並非實際人物;390BC高盧人攻陷羅馬大肆劫掠、燒燬破壞羅馬城導致重建,可能過於誇大,因為考古證據顯示城市並未遭受大規模破壞。高盧人也不像羅馬人說的沒有自己的土地聚落,在義大利北部定居至少兩世紀且進行多方貿易。然後很多流傳下來的羅馬史料,都有時代錯置的問題。

好的,要領略這個醍醐味,前提是要很清楚他在驗證的羅馬史長什麼樣子!

我作為一個完全對本來經典羅馬史長什麼樣子就一點概念都沒有的讀者,看的非常痛苦!看不懂啊!

於是場外求救之後,在書友的推薦下,心不甘情不願的打開了《羅馬人的故事》系列。

《羅馬人的故事I: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讀墨AP連結:https://moo.im/a/bdjxVW

這個系列有十五集,從羅馬起源故事一直講到結束,我本來超級不想踏進這個大坑的!!

《羅馬人的故事》系列,基本上完全是以希臘、羅馬人的史料為準,並沒有包括考古證據等。

他最棒的地方就是,簡明易懂懶人包,明快!武斷!他幫你整理好一個自圓其說的故事,並且完全可以看出作者的愛是什麼。

根據我目前看了七本之後所歸納出來的鹽野的愛的階梯:

  1. 要能打
  2. 能打又能說就更加分
  3. 如果韻事很多再加分
  4. 禿頭扣分
  5. 但如果禿頭又武力值低還哭哭啼啼,扣分成負值(像西塞羅)

鹽野愛的階梯:

凱撒> 大西比奧>漢尼拔>小西比奧>龐培>蘇拉>>>奧古斯都> Marius > 安東尼 >>>西塞羅

我覺得他雖然主觀,完全站在羅馬人的立場,還會常常說出「學者們需要證據,但我是業餘人士,自然不用考慮這麼多」的免責條款,接著就讓「想像力馳騁吧」的各種「想必」如此的腦補,但是⋯

那種簡潔明確的想必!

明快!

確切!

彷彿人在現場!

符合懶人包特徵!

雖然我一面看一面笑,但是很迅速的就掌握了人物劇情。

所以其實鹽野的《羅馬人的故事》有他很重要的作用,因爲我想日本人的羅馬史篇幅也許也就和台灣的羅馬史篇幅差不多吧!所以預設的讀者程度就比較接近像我這樣的台灣人程度,只知道羅馬很重要,接續希臘、還有知道凱撒大帝,後來被日耳曼蠻族滅了變成動羅馬帝國,還有羅馬有競技場和角鬥士之類的⋯也就是幾乎沒有程度之類的?

但他立場絕對主觀,評論十分武斷,而且想像力馳騁的腦補太多,所以看完他的書最好還是要看第二本。

總之我看完了《羅馬人的故事》1-6集,也就是一直到共和結束、奧古斯都建立帝制之後,回頭看《在風暴來臨之前:羅馬共和國殞落的開始》,就又對共和末期有更深入的了解。

讀墨AP:https://moo.im/a/9mBKPW

這本書我覺得寫得很好,角度和鹽野不完全一樣,但是由於我劇情人物都已經有基本認識了,所以看起來毫無障礙。但我不知道如果沒有先讀《羅馬人的故事》,直接閱讀的感受會是什麼。

然後在看完七集《羅馬人的故事》之後,我回頭看當初看得很痛苦的《羅馬的崛起》,就看得津津有味了!

熟悉古羅馬史的人物劇情和傳統敘事角度,看到這本考古證據打臉的醍醐味,看得超級開心的!覺得讚讚讚!

然後我中間還繞道讀了一下《腓尼基人》,本來是打算多了解腓尼基人是什麼,因爲Punic War 和羅馬打對台的迦太基人,就是說他們是腓尼基人的後代。殊不知這本書讀到最後,發現腓尼基人是個從迦太基開始宣傳的想像共同體,也很有趣!

讀墨AP:https://moo.im/a/03csJP

這本書與其說是和羅馬史一起的書,不如說是和《想像的幽靈》、《語言與權力》、《想像的共同體》、《不受統治的藝術》一起的書。而且很好讀!就是那種會告訴你他的論點,然後舉例123的這種寫法。最後還來個貼心的總整理,讓讀者不會迷失。

不是歐洲學者喜歡的那種繞來繞去要你跟著他的思緒漂浮徜徉在汪洋大海來來回回迷路一百遍的風格。

總之,目前羅馬史的閱讀歷程大約是這樣。等我全部讀完有新的心得再報告!🤣

2022年3月16日

八卦和財務規劃

 
圖文不符之中午的午餐約會 今天有人貼了八卦給我看,一邊義憤填膺的八卦,一邊丟來問我要怎麼辦才可以避免財產被分走⋯

2021年10月30日

2019 感恩節 Safari West 家庭小旅行

 2019 Thanksgiving weekend

感恩節週末到 Safari West,在寒風凜冽凍雨刺骨的天氣中完成了坐吉普車 Safari 的壯舉。由於園區沒有 WiFi 和手機訊號,吃完晚餐,才七點半全家就在帳篷裡聽著滂沱雨聲和動物們此起彼落的聲音裡上床睡覺了⋯有充分休息也蠻好的啦。
其實還蠻好玩的,而且小孩其實對於睡帳棚很興奮,但有水有電有暖氣,有真正的床和電毯、沖水馬桶跟淋浴間,爸爸表示這種 glamping 可以接受。等天氣好的時候可以再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