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jeanystalk@gmail.com

2011年2月14日

眷村菜、時間的斷點、與寶島一村

【寶島一村】Cupertino 場散場後發的包子。我吃完了才想起來要照相,在路燈下照起來效果實在不怎麼樣,不過有個交待就是了。

之一、眷村菜

不知道甚麼時候起,灣區似乎流行起「眷村菜」。

南灣華人聚集的Cupertino 有一家從洛杉磯來開分店的「梁媽媽」、San Mateo 也有一家「老孫餐館」,賣得都是「眷村菜」。菜色有北方麵食如水餃、牛肉捲餅、芝麻大餅之類,亦有東北菜色如酸菜白肉砂鍋之屬,又或是川菜系的水煮牛、水煮魚之流,又還會加上紅燒牛肉麵、台式泡菜、五香牛肉、炸排骨,總之是廣納百川的大雜燴。這說來真的很奇妙,因「眷村菜」指的是來自台灣的大陸各系菜色,有別於此地來自中國移民所開的「正宗」中國各省菜系。但聽老闆介紹菜式的時候,他又說起這是來自東北某某蕈類細火慢燉小公雞的雞湯,於是又好像要說明這也有那麼點「正宗」的意思。店裡懸掛的液晶電視播的是「康熙來了」等等台灣綜藝節目、或是「中天新聞」,耳裡傳來的新聞盡是台灣地方新聞,而點菜上菜的服務生都說一口台灣腔的中文。

這真是一個矛盾又和諧的組合。

之二、時間的斷點

如果是到異國短期觀光、居住、工作或求學的人,通常都會想要好好體驗居住國的文化,盡量貼近當地生活;但一旦落地生根、打算長住的移民,卻可能想方設法地想要重現故鄉的片段,尤其是故鄉的飲食。彼此間互相通報哪裡可以買到最道地的食材,哪裡可以買到替代品。

我覺得移民現象其實非常有趣,移民往往會記憶並保留著母國文化的某個時間斷點的特徵,在某些地方裡表現得甚至比一直在母國生活的人還要來得傳統守舊。因為移民在離開原生國的時候,就喪失了與和原生國文化、社會一起演進前行的機會了。這些時間斷點的特徵也許表現在家裡的裝潢布置,也許表現在日日的飲食口味,甚至是移民之間聊起天來的話題。而許多人甚至雖然已經歸化入籍,卻對故國的政治文化經濟都十分關心,激動之處甚至不亞於選舉時的計程車司機。

誠然現今科技進步、交通方便,美國和台灣的距離似乎沒有那麼遙遠了,但長居美國的移民,即使回台灣多半也都是蜻蜓點水式的短短幾天或幾周,平常也只能透過特定媒體如報紙、電視、網路知道故鄉的消息。時間久了,「認知中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差距越來越大。有時候和一些來美多年的長輩聊天,他們的句型常常是「他們美國人.......我們台灣人......」或是「美國......不像台灣......」但是仔細一聽,這裡說的「台灣現象」,和我認知中的台灣現況,卻常常都有許多失真的地方。

其實類似的狀況也不一定限於異國。我爸媽移居北部幾十年了,時間遠超過住在南部的時間。但說話的時候,還是會說「他們北部人....我們南部人.....」,讓從小就在北部長大的我認同上十分混亂。同在一國同樣的文化圈猶然如此,又何況移居他國與異國文化圈呢?

未來的我們,不知道會不會也是如此呢?

之三、寶島一村

一月去看表演工作坊來灣區演出的「寶島一村」,由賴聲川執導、王偉忠提供素材。我從 2008 年就聽常看劇場的朋友說起,此次既然來 Cupertino 演出,便也動念去看一看。後來看的場次是 2011/1/14(五)晚上的場次。

之前(2008年十月)看到朋友分享寶島一村上國光幫幫忙宣傳,說到宋少卿的話題:
文英:「少卿真的很會遲到,而且他總是有各種理由。」

賴聲川:「這十幾年來我聽他說過最精典的一個藉口,是那天要排戲,怎麼等等不到他人,後來他打電話來了,跟我說:
『老師,我現在人在台南。』
『可是我不知道我為什麼人在台南。』」

此次來灣區演出班底和之前在台灣巡演一樣,包含屈中恆(老趙)、郎祖筠(趙媽)、馮翊綱(小朱)、萬芳(飾演本省媳婦朱媽)、宋少卿(飾演同性戀飛官老周,代友照顧妻小)等等。因為以前在台灣很常去看舞台劇,不論是表演工作坊或是這些演員的名字都分外親切。

總地來說,我覺得這齣戲還蠻好看。以三個家庭構築出眷村的形容聲色,上下五十年的故事都在一個小小的村子裡發生,那種封閉自成一個世界的氣氛也很到位,很有意思。一開始1949年到台灣上岸時小楊冒名頂替老趙、大家心知肚明一筆糊塗帳卻還是讓他頂了名;升旗的時候,老趙拿出破旗說這是兄弟在徐蚌會戰時背出來的旗(大概是陣亡的真正的「老趙」吧);乃至於小朱娶了台灣媳婦(朱媽)言語不通、雞同鴨講的故事(此處朱媽一開始的台語不知為何很生硬的感覺,後期的朱媽卻十分溜、腔調都十分道地,讓我簡直要懷疑真的都是萬芳從頭演到尾的嗎?),一直都還只是暫居的心態、想著隔年就要回鄉。以至於後來的保密防諜時期、返鄉探親,都具體而微地反映了時代的變化。而眷村中人要逃離這世界,不論是年輕的大毛、大車,或是長一輩的吳將軍和戀人/外遇對象冷如雲,理想中的桃花源都是到美國發展。

不過在本省和外省之間的族群融合問題、開放大陸探親後回鄉和親戚的互動,不免避重就輕:只談和諧的那一面、不提衝突的部分。很容易讓觀眾覺得那個年代的一切都是愛與和平,現實的種種殘酷彷彿不存在。但話又說回來,這也是一個剖面,想必即使在種種殘酷的現實之外,也的確有溫情而充滿愛與和平的部分吧。

賴聲川來美接受訪問時,提到這齣戲「談的是從1949年剛來時候的暫居心態,到70年代中期外省第二代出生、安身立命,再到1988年台灣開放回大陸探親,『回去了家卻已經不是記憶中的家』的矛盾心態。從『想回家到確定回不了家」,眷村的外省人面臨了大半輩子『尋根』與『認同』的困難。而他又提了在美國的華人『也像另外一種眷村。』雖然不像以前眷村生活這麼困苦、家戶相連雞犬相聞,但是在美國的華人因為也都是是新移民,同樣面對文化融入、疏離,以及尋根認同的世代問題。」

對照之前的「眷村菜」、「時間的斷點」,我覺得賴導說得還是挺中肯的。大抵第一代移民沒有認同障礙(認同的是自己的原生國家),第三代移民也沒甚麼認同障礙(認同的是自己的出生與生長的國家)。不過第二代,不論是在移民國出生、或是中學以前就來到移民讀書生活、父母在家講的都還是原生國語言如華語、也要求他們還是要通曉中文,大約這種認同障礙與矛盾還是挺明顯的吧。

看完戲,沒想到也和台灣場次一樣有包子可吃。口味其實還不差,在冷冷的夜裡吃十分即時。只是當然不是現做的包子了,據說是永和超市贊助的。

後來聽說,戲裡那位和幾個兄弟一起侃大山的那位說著大家都聽不懂的話,說的是海南話。

5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其實我也去吃過老孫...而且常去...哈哈哈

rita 提到...

「眷村菜」指的是來自台灣的大陸各系菜色,妳們美國移民真的是都亂亂搞,才不是哩,不然台灣也有這詞,那跟滿街的江浙菜館,川菜館要怎麼分便?我想眷村菜應該是住在眷村的外省主婦們的家常菜,可能要很簡單,端不上各菜系主流檯面的菜~

Jeany 提到...

是嗎,所以台灣現在也有流行眷村菜?你說「不然台灣也有這詞,那跟滿街的江浙菜館,川菜館要怎麼分辨?」←其實這是我中國同學最大的困惑耶,他們覺得為何眷村菜裡包山包海各菜系都有。而且菜單裡不是那種家常菜端不上各系菜色檯面的喔,像水煮魚水煮牛這種就是典型的川菜啊。

Winnie Lu 提到...

我是剛好也住在灣區的路人
很認同你寫的異鄉遊子心情
剛來加州時嚇了一跳
這裡充斥著台灣早已絕跡的老式中餐廳
泛黃的天花板 幾乎沒有什麼裝潢
油膩很多的早式炒菜法和菜色
好像10多年或更久前的台灣
要是在台北 我根本不會走進去

Jeany 提到...

To Winnie:
哈哈,但在這裡你就走進去了 XD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