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是我在大學時代看的小說,一看之下欲罷不能,進入一個迷離的感官世界。當時最深刻也最驚愕的印象:十八世紀的巴黎原是惡臭的。雖說這也是合理,畢竟當時的衛生條件肯定是不好的,但總覺得難以想像。
小說從巴黎魚市場的氣味開始描寫,生動地勾起我對所有魚腥味、污泥、下水道氣息的印象,這樣的開場與鋪陳,卻恰恰是為了介紹一個本身沒有氣味的主角:葛努乙。而這沒有氣味的人,對於眼耳舌的感官要求甚低,精神上唯一的想望也就在少女的馨香氣息,其迷戀近乎愛情。
文字的瑰麗及感人、也許恰恰正證明了人類的抽象思考能力吧?香水一書的文字張力蠱惑了我腦海深處、處理嗅覺的腦細胞。
無怪乎一般對文明成熟度的定義,文字發明與使用與否,往往是最關鍵之處。...
學生時代念西洋史,對法國十八世紀的印象總停留在戲劇性: 路易十六的悲劇、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國大革命、拿破崙的輝煌與隕落等等。
巴黎毋寧是進步的、文明的、昌盛的、衝突的、藝術性的花樣之都。
就算是看了再多的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也難以想像到底那時候的氣味如何。閱讀是有距離的,而音樂劇也不過是透過舞台或螢幕。
【香水】是我在大學時代看的小說,一看之下欲罷不能,進入一個迷離的感官世界。當時最深刻也最驚愕的印象:十八世紀的巴黎原是惡臭的。雖說這也是合理,畢竟當時的衛生條件肯定是不好的,但總覺得難以想像。
小說從巴黎魚市場的氣味開始描寫,生動地勾起我對所有魚腥味、污泥、下水道氣息的印象,這樣的開場與鋪陳,卻恰恰是為了介紹一個本身沒有氣味的主角:葛努乙。而這沒有氣味的人,對於眼耳舌的感官要求甚低,精神上唯一的想望也就在少女的馨香氣息,其迷戀近乎愛情。
文字的瑰麗及感人、也許恰恰正證明了人類的抽象思考能力吧?香水一書的文字張力蠱惑了我腦海深處、處理嗅覺的腦細胞。
無怪乎一般對文明成熟度的定義,文字發明與使用與否,往往是最關鍵之處。
初聞【香水】要改編成電影,於我最難想像的就是、要如何將這種種現實氣味與超現實的氣氛帶給觀眾呢?文字因為抽象,可讓閱讀者自由演譯;然而轉換成直接的影像,所有場景的視覺刺激是具象而直接的,但對於氣味的描寫卻難傳達;觀眾看到下水道的畫面,不必然會聯想到下水道的氣味。而沒有氣味的香水,要如何繼續演下去呢?
進了二輪電影院,鼻腔中感受到的是混合著鹽酥雞、滷味、與燒香草的氣息。心中想著:啊、這似乎正適合看香水的氣味呢。
一片黑暗中,看到了一線光打在鼻,鏡頭帶出原來是屬於葛努乙。這整個傳奇故事就這樣展開了。
有些畫面,比如說赤裸裸的群交場所,電影的感染與震撼相較於原著是更直接的;但這終極的香水對於他人的影響,令群眾發狂、令葛努乙脫罪、令葛努乙毀滅,原著中的順理成章在電影中多少似乎有些荒謬。
然則大體上我還是覺得這電影改編得相當細膩,值得一看。
【題外話】
說到感官體驗,除了傳統視覺之外,最近行銷運用聽覺的手法也日漸增多。
典型的例子像是 Intel 的四個單音,所有 PC或NB廠商播出自己廣告的時候,都會把這"Intel Inside"的畫面配合這四個單音放進去,以獲得英特爾的補助。原來很難讓消費者感受到的中央處理器,也因此和消費體驗有了強烈聯繫。
全家便利商店進出自動門會奏出一段特定旋律,而進入7-11各門市開門一律都用「叮咚」。久而久之,現在我和其他人講電話,只要聽到這些特定單音,都能辨別出對方現在是在哪家便利商店,這也算得上成功行銷了吧!
就不知道這些旋律,是不是也能註冊商標了。
【關於香水.. 】
香水 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 (2006)
原著作者:徐四金 (PATRICK SUSKIND) 1985
「蘿拉快跑」視覺名導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執導
班.衛修(Ben Wishaw)飾葛奴乙(Jean-Baptiste Grenouille)
【相關聯結】
香水的相關影評(開眼電影)
1 則留言:
這部電影上演時,內心就在想 jeany 應該會去看吧,呵呵~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