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說起中國,不論立場為何,總是一副中國通的樣子,說起中國諸事頭頭是道,但說起來又不免都是戴上了「台灣人」的眼鏡,長年住在台灣只看著新聞報導接收中國資訊、偶然去中國旅遊的是一種,因工作需求長年往來兩岸或甚至長住中國的是另一種,有各式各樣的中國體驗,說出來的中國也就各姿各態。但大體上台灣人注目的還是中國的沿海一帶的開發城市,至於農村是何種樣貌,大概也無人說得清。前陣子在換書會借得此書,十分好奇在美國人(尤其是長居中國的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又是如何情景。
如果單看簡介,可能會以為此書是一個美國記者在中國駕車公路旅行的紀行。但事實上本書分為三個段落,第一個部分是關於開車沿長城(包含未修葺的野長城)旅行的紀錄,時間約為從 2001 年夏天作者拿到駕照開始沿著長城旅行,從北京一路開到內蒙古,直到被延安的警察要求離開。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沿路經過的中國鄉村的狀況、以及中國汽車產業與駕車文化的興起。第二部分則主要從 2002 年春天起,作者在北京以北的一個三岔村,陸陸續續住了四年,見證了一個農村轉型的過程。第三部分則是在南方浙江省溫州西北的小城麗水,此處既不得大城市的繁華,又努力想跨上工業開發經濟起飛這班富貴列車,便只能接受被逐出其他城市的污染工業、或是運用低廉勞工生產的小配件。這樣的編排我覺得極富趣味,除了在時間維度上來說剛好是作者的經歷外,更重要的是從農村到城市的一個轉變,恰恰也印證了中國的產業轉型。
我覺得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倒不是特定的人事物,而是書裡瀰漫的不顧一切想要改善經濟和社會處境的炙熱想望。因為這樣的驅力而做出各式各樣的努力,也許有些手段與做法並不光明也稱不上善良,但是那種燃燒的熱情才能真正足以讓人無視過程中的種種艱辛而開創天下、獲得成功吧!並不是說手段不重要,即使在極端的狀態下仍能「有所為、有所不為」,本也是衡量一個人值不值得尊敬的尺度。但大部分的人,心靈都太過脆弱,容易害怕挫折、恐懼失敗、畏怯成功,自己幫自己找出許多藉口和理由,讓自己不用改變,而對自己不理想的人生卻仍諸多不滿、抱怨連連,怨天尤人、怪罪一切。
如果一個人的人生沒有了熱情,還有甚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