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jeanystalk@gmail.com

2012年7月5日

小麥誌:肚臍眼文學

日本的肚臍祭(まつり),圖片由網路上搜尋而來。
本部落格開宗明義就是自我定位為肚臍眼文學,對我個人而言,甚至覺得比臉書、噗浪都要來得更肚臍眼一點:畢竟臉書或噗浪,對方或者由於種種原因而加了好友、訂閱更新,多少還要尊重一下對方的滔滔河道和時間軸,不好老把自己的肚臍送到別人家裡去。但部落格這玩意已經退流行許久,不比臉書或噗浪,要嗎你要專門在茫茫滄海中記住本部落格網址,再不你就要訂閱一個現在也很退流行的 RSS Feeds。既然你都巴巴地不遠千里尋來看我的肚臍眼甚至把我的肚臍眼訂回家了,我不亮幾下簡直對不住你。

因此本部落格既不是關心國計民生社經大事的知識份子大作,也不是熱愛音樂搖滾文學創作的文藝青年小語。說穿了就是「我我我」的身邊文學。讓我們回顧一下肚臍眼文學的定義吧!
「然而通篇『我我我』的身邊文學是要挨罵的,最近我在一本英文書上看到兩句話,借來罵那種對於自己過分感到興趣的作家,倒是非常切當:『他們花費一輩子的時間瞪眼看自己的肚臍,並且想法子尋找,可有其他的人也感到興趣的,叫人家也來瞪眼看。』
--張愛玲《童言無忌》
實在說,我也不太在意是否我的肚臍眼上有沒有你也感到興趣想要瞪眼看的。我自己瞪得高興就成了。警語至此,入內莫怪。

要說到最近的肚臍眼大事,莫過於我的肚臍眼突了出來。

安安份份龜縮三十幾年的肚臍眼會突出,當然事出有因;簡而言之就是由於腹腔張力變大把肚臍給頂了出來。至於腹腔張力變大,常見的原因之一就是懷孕:胎兒加上胎盤羊水,通力合作硬是撐出一片天,天外天的肚臍也就跟著被頂出來了。

懷孕這事情,在台灣人眼裡完全不需要任何隱私的話題。且不說一對男女結了婚之後就有路邊的大叔大嬸張嘴便問:「甚麼時候生小孩?」生了一個就問下一個甚麼時候生。一對夫妻幾年不生小孩,父母長輩左鄰右舍親戚同事更是力表關懷,從一開始的親切問候以至提供生男生女秘方有之、提供不孕症名醫有之,不一而足。

長輩更多半使出絕招,曰:「不趁我現在年輕力壯還幫你帶得動的時候生,我老了就沒辦法幫你帶(孩子)了。」(講得好像真的會幫辦生出來之後的帶孩子過程,而且完全忽略了可能的兩代教養衝突)又云:「要生小孩就要趁早生,年輕時候玩玩玩,年紀大了要生都生不出來。」或曰:「一個女人沒有孩子人生就會有所缺憾。」等等等等,各式說法紛紛出籠,或是拐彎抹角或是單刀直入,就是要你肚皮裡長出一個人兒來。

更妙的是,許多人自己生了小孩,一邊抱怨著小孩種種,轉過頭來就使勁叫姊妹淘、手帕交趕快生小孩。生命的許多優先順序都會改變,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個多年好友,在幾年前某次協調數個月、才終於敲定的姊妹淘聚會時間,由於她遠在南臺灣娘家的兒子長牙、於是聚會前臨時取消,搭高鐵一路直奔南台灣去看她兒子那顆寶貴的牙。

社交圈自然而然分成幾類:未婚單身的一類、已婚或關係穩定的一類、有小孩的家庭一類。有小孩的家庭則依據小孩年紀又各自分成嬰幼兒組、兒童組、青少年組等等。

再有就是許多人有了小孩,孜孜矻矻就是要給小孩張羅出最好的生活。像是買個好學區的房子讓小孩擠進好學區,各式各樣的課後輔導、才藝補習,接送張羅。

可惜許多父母(尤其是亞裔父母)最看不開的一件事便是小孩並不是生命的延續,並不是你想要他們如何便如何。看過許多父母很傑出、下一代卻很軟弱,就算是念了好學校、學了各種才藝,一路花大錢栽培,最後小孩子卻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也不知道如何爭取資源達成目標。從大學畢業之後渾渾噩噩,憤世嫉俗,最後落得只能去占領華爾街,末了還要怪國家社會父母家庭對不起他(她)。又有一些父母干涉太過,下一代叛逆以對,弄得關係緊張僵化、難以收場。再有一些人,自己為兒為女犧牲奉獻,之後開始怨尤兒女不盡如意、幾十年的青春金錢都成幻滅,生命一片空白。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而且子孫非得孝順才是好嗎?)

問題在於,本來這些事情冷眼旁觀便是,這下可要變成自己傷腦筋的課題啦。不過人生便是如此,時到時擔當,沒米煮番薯籤湯。反正一切騎驢看唱本,走著瞧吧。(聳肩)

另外本文也為以後本部落格的走向稍做鋪墊,雖然我並無意將育兒大小事一一撰文,但大話不要說得太早,哪知道說不定將來也會落得這種下場。

尚幸我還沒有把超音波照片上網分享的習慣,對於那些黑白模糊的影像要說個子卯寅丑來我還真沒那個功力,看到技術員說這是鼻子這是嘴唇我只能瞠目以對,完全看不出所以然來,只覺得超音波的解讀還真是蠻需要想像力的藝術工作。事實上,初生的小嬰孩在我看來都挺像的,要說眼睛像母鼻子類父這類的評語實在挺違心的,至少也得等小孩稍微長開一點才好得窺一二吧。

至於懷孕甘苦談這種事情,雖也是肚臍眼上的事,但連我都覺得無滋無味,沒甚麼好寫的。只是經歷了妊娠糖尿、控制飲食外一天要打四次胰島素,生活步調受到相當影響,讓我深深覺得糖尿病患者真是太辛苦了,尤其如果是先天性的型一患者,從曉事以來便要過著這樣的生活,也真是太難了。因此結論大約便是大家都要多多保重身體,不要輕易和糖尿病變成好朋友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