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是清末,或者是民初?總之,那時候的台灣仍在日本的統治之下。
從嘉南平原拂過的風溫暖而潮濕,挾著台灣海峽的水氣,薰得遊人醉。
這樣的一個慵懶午後,少女倚在長廊簷下的一張竹椅上,將她蓮足的纏腳布展開、舒活一下筋骨。她在自家門前乘涼,瞧見了一個來家中拜訪的少年兄。
這少年卻也不是外人,論起親戚輩分還是少女的表哥。
兩人這一照面,四目相望的時間裡到底產生了甚麼樣的火花,是不是像張愛玲說的那樣,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其他人是不知道的。
但少女並不是那種芳心暗許卻羞於表達的女孩。她沒有滿足這樣一個午後短短相遇的緣分,而對她的姊妹淘說:「我要嫁給這人。」
於是她便嫁進了少年的家裡。
少女長成了少婦,又逐漸挑起來管家的大樑。
丈夫的家裡是經商的,常年跟著家裡在海峽兩岸來去,家族在閩粵一帶有不少生意要打理。
在那個時代,在大陸的交易常常用的都是中華民國政府的法幣或金圓劵,台灣則多半是採用台灣總督府發行的銀行券。每次丈夫寄來的財帛,她便作主去買了更多的田產。本來也只是習慣性的投資,單純的遵循有土斯有財的想法;不意戰火四起、兵荒馬亂,戰後通貨膨脹地厲害、錢鈔都成了紙上富貴,而這些田產卻保全了家族不少人。
在後來的歲月裡,她甚受鄉里的尊敬,又是遇事善斷,鄉里鄉親有甚麼糾紛疑難都來找她仲裁解惑。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若論一切的緣起,興許不過是吹過長廊的那道風吧。
【一二語】
這是長輩偶然說起的故事,說的時候只是幾句帶過,細節卻是處處留白。
橫亙著時代的鴻溝,對我而言聽來更像是長廊遠處的隱約回聲,或如故紙堆裡拍起的塵埃,在午後陽光下閃著金色、旋轉漂浮。若說是真人實事,卻更近傳奇。
但我聽這了故事後,卻總是記著坐在長廊下的少女,倚著竹椅、放開小腳的纏足布,偶然間遇見一世的丈夫。想像起來覺得女主角有點大剌剌的豪氣,不過這場景卻也讓人會心一笑。
故記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