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上九點多離開公司,想著在樓下便利商店買個什麼飯團手捲的、吃吃也罷了。走了進去,看到架上卻是新版封面的「傷心咖啡店之歌」。
朱少麟二十八歲時,邊抽著菸邊寫出來的、關於都市人的空虛荒無與寂寞;那一年、我大一,初接觸了這本書、和台北這個城市。網路上對「傷心咖啡店之歌」的討論不曾少了,而我則在宿舍的一個午後,隨手拿起了室友的這本書,就著窗口斜射的陽光、讀完。
讀完的當下身體中彷彿有些被掏空的黑洞,也似乎和馬蒂一樣在馬達加斯加那樣的紅色大地走過了一遭。關於生命中的自由、虛無、或所謂的存在意義,懵懵懂懂中有些模糊領悟。曾聚集眾人的傷心咖啡店在書末關了,而構成主體的這些男男女女也都散了。
接著的許多年,我從未回首。大學畢業、唸研究所、工作。換工作。從台北搬到新竹。
轉眼間我已經比作者當年的年紀要再大了一些,過著上班族的生活,在工作與休假中平衡自由。書中提到的捷運,再不是當年那樣圍著圍牆、廢墟似的工地;台北人享受著舒適便利,幾幾乎無可想像沒有捷運的歲月。
暮然回首,又見到了這本書的增訂新版。這一次,我在店內明亮的日光燈下一口氣看完。以一種俯瞰的姿態,檢視著書裡面的哲思辯論。也許是歲月吧?還是歷練?在滾滾紅塵的車水馬龍間,沒有猶疑。我不苦悶。精神上或財務上也覺自由。
事實上是,我很享受現在的狀態。
有一點錢、和不太大的一些些慾望,消費著小資情調,會趁出差過境機場時、買下歐舒丹的身體乳液和面膜,走進 GUCCI 或 CHANEL 的免稅商店也不覺侷促。同時間,計畫著下一次的背包客行程,住一個晚上十三塊錢美金的雙人房、精打細算地鐵券要買幾天才會划算,到了新的城市先找超市或市場補給平價的水和食物。看著日本動畫火隱忍者的同時、可以在週末下午去聽系列米開朗基羅的演講。
而這都是我。安穩地活在現世。很好。
而作者這幾年也多活了這麼一段年頭,當午夜夢迴、她現在還苦悶嗎?還在尋找精神上的自由出口嗎?
因為「傷心咖啡店之歌」裡的人物都太過典型,以至於每個人物都只是來表達作者思辯的過程。文字的精準優美、恰恰更彰顯了角色的單薄平面。正因為曾經旅行過印度、柬埔寨,書中對於馬達加斯加如烏托邦的描述,反而如煙似幻、僅僅是文明人對空靈虛幻的投射罷了。已開發國家的觀光客,往往帶著不自覺的優越、美化或過多地解讀當地人的表情行動。對於現實的知覺,使我再難與這本書起共鳴。
看完了最後一個字,我闔上書頁,從架上取下麻辣豆腐燴飯、結帳。當我走出便利商店時,似乎也告別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青春,在光線迷離的歲月那一端。
而浮現在我腦海中的、匆匆昇起而毫無性靈深度的疑問︰一個香奈兒的經典黑色格紋包,拉鍊還是會壞掉嗎?